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A与B、甲与乙均为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甲为氧气,则A的化学式为_____。
(2)若甲是种红色固体,乙的溶液呈黄色,A为盐酸,则甲的化学式为_____。
(3)若B为硫酸钠,乙为氧化物,且在A溶液中加入锌检能产生氢气,则A为_____。
(4)若甲、乙是常见的碱,A、B是常见的盐。写出甲转化为乙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H4(或C2H5OH) Fe2O3 H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
(1)从学过的反应物中有氧气,生成物是两种的反应,甲烷、酒精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CH4或C2H5OH;
(2)红色的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若甲是种红色固体,乙的溶液呈黄色,A为盐酸,则甲的化学式为:Fe2O3;
(3)B为硫酸钠,乙为氧化物,且在A溶液中加入锌粉能产生氢气,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A是:H2SO4;
(4)甲、乙是常见的碱,A,B是常见的盐,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甲是氢氧化钙,乙是氢氧化钠,A是碳酸钠,B是碳酸钙,所以甲转化为乙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题目】[观察与问题]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I.从生成物角度分析,进行探究
实验一:刮下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镁条变黑与空气中的_________有关,原因是_________。
II.从反应物角度分析,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猜想镁条变黑具体与空气中的哪些物质有关,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猜想:
甲: CO2
乙: CO2 O2
丙: CO2 H2O
丁:_________。
[实验与探究]
实验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镁条长度为3 cm,试管容积为20 mL),分别进行下列4个实验,并持续观察10天。请将下表中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先收集满二氧化碳,再加入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② | 先集满体积比为1 : 1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再加 入__________ 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③ | 先收集满二氧化碳,再加入2mL蒸馏水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④ | 先集满体积比为1 : 1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再加入2 mL蒸馏水 | 镁条第1天开始变黑至第1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①和②中的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在这两个实验中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烧碱代替浓硫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③的目的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____。
【题目】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了猜想,请你补充丁同学的猜想。
同学甲:可能是和;同学乙:可能只有;
同学丙:可能是、HCl和;同学丁: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试验)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 _______ | 同学甲猜想不正确 |
实验二 | 另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 ______ 猜想正确 |
(反思与拓展)
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写一条)。
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