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 t1℃时,50g 水可以溶解 25g 甲物质
B. 在 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 在 t2℃时,N 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答案】AB
【解析】
A、在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50g水可以溶解 12.5g 甲物质,故A错误;
B、在 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故B错误;
C、在 t2℃时,N 点在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故D正确。
故选:AB。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 20 | 40 | 60 | |
溶解度 | NaCl | 36.0 | 36.6 | 37.3 |
31.6 | 63.9 | 110 |
(1)60℃,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质量为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20℃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1.6%
B.40℃时,136.6gNaCl溶液中一定含有36.6gNaCl
C.将40℃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32.3g
固体
D.将40℃时NaCl和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降温后两溶液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NaCl>
(3)20℃时,按下列图示操作:
①在溶液A、B、C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的有_______(填字母)。
②比较溶液A、B中的质量分数:A_______B(填“>“或” <”或“=”)。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吴秀玲,原文有删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正在不断改善着自己的居家环境,房屋装修越来越普遍。房屋装修会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危害人体健康。为推行“健康住宅”,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已于2003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
房屋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
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采集60户装修后0~18个月的室内空气样品,检测甲醛、苯、氨的含量(检测前关闭门窗12小时,并打开室内所有橱柜和抽屉,以保证污染物有一个最大释放和平衡过程)。检测结果见下表。
指标 | 甲醛 | 苯 | 氨 |
GB/T18883 —2002(mg/ m3) | ≤0 .10 | ≤0 .11 | ≤0 .20 |
浓度范围(mg/m3) | 0.02-2.19 | 0.01-1.20 | 0-1.86 |
最大超标倍数 | 12.9 | 10 | 5.3 |
超标率(%) | 89 | 50 | 35 |
检测结果分析
(1)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原因
由上表看出,装修后室内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为甲醛,其次是苯和氨。在超标严重的家庭中,有的是过度装修,有的是购买了大量的新家具,有的是大量使用了人造板材、油漆、粘合剂、乳胶漆等,这些材料会持续向室内释放大量有害气体。
(2)室内空气污染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0~3、5~8、9~12、12~18个月后,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氨含量的超标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
(3)室内空气污染物含量的反弹现象
跟踪检测发现,同年11月份室内甲醛浓度为0.15 mg/m3 (室内没有暖气、气温15℃、湿度30%)的房屋,12月份变为0.35 mg/m3 (室内有暖气、气温21℃、湿度35%)。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国家标准,室内空气中苯的含量不得超过_______mg/m3。
(2)室内空气首要污染物甲醛(HCHO)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
(3)依据超标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4)引起室内空气污染物含量反弹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5)请你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
【题目】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引起系列环境问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方法来吸收转化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产物已略)。
(1)下列环境问题与CO2有关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空洞 D白色污染
(2)第Ⅰ步中不用价格更低的Ca(OH)2来直接吸收CO2的主要原因是_____。
(3)第Ⅱ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CaCO3在医疗上可用作_____。
(5)已知部分原料的价格如下表所示。
试剂 | Ca(OH)2 | NaOH |
价格(元/Kg) | 0.36 | 2.90 |
上述工艺中,处理相同量的CO2,联合使用反应Ⅰ、Ⅱ比单用反应Ⅰ所需原料成本更低,原因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