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室验室开放日,小明、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同学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系列探究.
(1)小明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
猜想可能是① ;② ;….
(2)我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佳同学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步骤 | 现象及结论 |
| |
(3)小华想用如图给定的收集装置收集一瓶小佳同学猜想②中的气体,则气体由 (填a或b)端进入.
(4)小丽同学从另外两瓶试剂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发现混合后,固体发生了变化,但无气泡放出.同学们对加入试管中的固体和液体从不同的反应类型、物质类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猜想:
猜想一: ;
猜想二: ;
猜想三: ;
1)①CO2;②H2(2)如①是CO2
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3)②中如果是氢气填a(如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填b)(4)猜想一: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猜想二: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猜想三:碱与酸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猜想四:氧化物(如Ca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
解析试题分析:(1)二氧化碳、氢气、氧气都能通过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得,故可填二氧化碳,氢气;(2)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3)因为气球是密度比空气小,用如图收集时要从a端进入;(4)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发现混合后固体发生了变化,但无气泡放出,可推测:固体是金属,液体盐溶液;固体是金属氧化物,液体是酸溶液;固体是碱,液体是酸溶液,两种发生了中和反应等;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为区别NaOH和Na2CO3两种无色溶液,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1:分别取少许两种溶液,各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根据酚酞试液是否变红色判断各是哪种溶液?
方案2:分别取少许两种溶液,各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根据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判断各是哪种溶液?请回答:(1)该同学设计的两个方案有一个是正确的,该方案是 ;另一个方案是不正确的,原因是 。
(2)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区别上述两种溶液: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
| | |
某化学小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①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将红磷改为木炭,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不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_。
(2)用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氢氧化钠)。
小资料:四硫化钠(Na2S4)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硫(S)和易溶于水
的氢氧化钠。
【实验过程】
①取足量的四硫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1所示)。
图1 图2
②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2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 。
③按照①和②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h1/cm | 11.0 | 11.4 | 11.6 |
h2/cm | 8.7 | 9.1 | 9.2 |
根据第3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 0.1%)。
某同学为测定12g含杂质的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利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有关的实验探究(提示:3H2+Fe2O32Fe+3H2O杂质不参加反应,假定每步均完全反应或吸收).请回答有关问题:
得到如下数据:
装置 | B | C |
反应前质量 | 86.3g | 284.2g |
反应后质量 | 83.9g | 286.9g |
(1)请计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精确到0.l%)
(2)该实验还可测定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请用表中实验数据列式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不用化简);若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则求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