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金属资源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铝的广泛存在及应用

铝在地壳中的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第_____位。

铝是很活泼的金属,但用铝制作的炊具却耐腐蚀,其原因是_____(以方程式表示)。 长期使用铝制炊具会使人体摄入过量的“铝”,不利人体健康。这里的“铝”是指_____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明矾中也含有铝元素,生活中用明矾净水的原理是_____

2)铁的冶炼:图1为某钢铁公司的矿石选取、冶铁和炼钢的工艺流程。

用赤铁矿石冶铁的反应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析工艺流程,三脱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任写一个)。

在钢水铸件机中,高温钢加工成钢制零件时,充入氮气的作用是_____

3)铁的防护:某同学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

a 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甲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O2,用止水夹夹紧导 ab 处连接胶皮管,如图乙所示。

步骤 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及对象

现象

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步骤1中,如何证明U形管内O2已充满?_____

水是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此实验中_____(填实验序号)作对比能证明该结论。

通过此实验还可得出影响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_____

【答案】1 4Al+3O22Al2O3 b 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3CO+Fe2O32Fe+3CO2 S+O2SO2 做保护气 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   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

【解析】

根据铝在地壳中的含量;铝的性质和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明矾溶于水生成物的特性;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和氧气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硫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氮气的性质不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来分析验满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影响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来分析。

1)①铝在地壳中的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第1位。故填:1

铝是很活泼的金属,但用铝制作的炊具却耐腐蚀,其原因是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Al+3O22Al2O3 物质的组成常用元素来描述,长期使用铝制炊具会使人体摄入过量的“铝”,不利人体健康。这里的“铝”是指元素;故填:4Al+3O22Al2O3b

明矾中也含有铝元素,生活中用明矾净水,是由于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所以原理是: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故填: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故填:3CO+Fe2O32Fe+3CO2

分析工艺流程,三脱装置中发生反应有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方程式是:S+O2SO2;故填:S+O2SO2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该操作中可以用作保护气。故填:做保护气

3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2的方法是: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故填: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

在对比实验中,变量应只有一个,所以水是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此实验中①②作对比能证明该结论;故填:① ②

通过② ③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因为“潮湿的纯铁丝”和“潮湿的普通铁丝”的变量是“有无碳和其他杂质”。故填: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聪聪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废弃药品时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绿色粉末,对其组成很好奇.征得老师允许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将试管用导管与澄清石灰水相连.

产生大量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样品全部溶解,溶液呈蓝色.

样品中含有_____离子

样品中含有_____离子

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

铁丝表面缓缓产生少量气泡.

片刻后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_____

_____

(均用方程式表示)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查阅部分资料后,他继续进行了实验.

[资料查阅]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可做吸水剂,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步骤]

如图搭建实验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A装置中装入11.1g绿色粉末.关闭K1,打开K2K3,持续通入适量N2

关闭K2K3,分别称量装置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打开K3,点燃酒精灯加热绿色粉末直至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时,关闭K3,熄灭酒精灯.分别称量装置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A冷却后,打开K1K3,持续通入适量CO,再次点燃酒精灯加热.

A中粉末全部变红后,熄灭酒精灯.试管冷却后,关闭K1.称量装置ABCD的质量,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

装置A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第一次

加热后

绿色粉末变黑色

_____

质量增加0.9g

出现白色沉淀,

质量增加2.2g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第二次

加热后

黑色粉末变红色

质量为6.4g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沉淀先增加后部分溶解;

质量增加

无明显变化

质量不改变

[实验分析与反思]

1、老师看了实验方案后认为,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此装置有一个缺陷,建议装置D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_____(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

2、步骤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

[实验结论]该绿色粉末的组成元素是:_____;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资料1>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化工产品为纯碱(化学式为_____)和氯化铵.(“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

<资料2>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及不溶性杂质.

<资料3>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述流程中涉及的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Na2CO3+CaCl2CaCO3+2NaClNH4ClNH3+HCl

生产原理:将氨气(NH3)和二氧化碳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小苏打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NaHCO3(晶体)↓+NH4Cl;分离出NaHCO3,使其充分受热即可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问题讨论)

1)溶液A中的溶质为_____,操作Ⅱ的名称为_____

2)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填序号).

ACO2BNH3CHCl DNaOH ENa2CO3

3)根据上述信息,请你设计实验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

_____

_____

(含量测定)

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甲组:取10.0g纯碱样品(假定杂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充分加热蒸发所得物质并干燥、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10.9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乙组:取10.0g纯碱样品,利用右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增重了3.5g(所加试剂均足量).

实验结束后,发现乙组测定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_____

【题目】某兴趣小组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碳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气体?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只生成CO2:猜想②:_____;猜想③:既生成CO又生成CO2

(查阅资料)

①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微量CO也会立即变蓝;

②氮的氧化物有毒。

(实验验证)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氮气;

步骤二: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对玻璃管加热;

步骤三:实验结束后,拆洗装置和仪器。

1)实验开始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

2)对A装置的玻璃管集中加热一段时间,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B瓶中试纸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实验结论)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述猜想_____(填序号)是正确的。

(反思与交流)

实验结束后,同学发现玻璃管内壁附着的铜用水不易清洗干净,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三种能清除铜的方案:

Ⅰ.加入浓硫酸并微热:Cu+2H2SO4 (浓)CuSO4+SO2↑+2H2O

Ⅱ.加入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Ⅲ.加入氯化铁溶液:Cu+2FeCl32FeCl2+CuC12

4)上述清除铜的最佳方案是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

(拓展提升)有一袋已部分变质的CaOH2(含杂质CaCO3)固体样品,把该样品投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通入二氧化碳,沉淀质量与反应的二氧化碳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提示:CO2+CaCO3+H2OCaHCO32

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