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气体的制取及性质。请结合下图回答
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要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
(3)小林用高锰酸钾和以上装置制取并收集了一瓶氧气,呈浅红色,在做细铁丝燃烧实验时,未见细铁丝燃烧。而小红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实验后,异常兴奋,铁丝燃烧成功了,但实验结束后,拿了集气瓶怯生生地走到了老师旁,说:我的集气瓶碎了。
分析两位同学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小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红: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铁线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①实验室可以在常温下将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液态)混合制取二氧化碳气体;②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气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根据以上信息推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从A~E中可以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组合是_____。若用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从____(填“c”或“d”)端通入。
【答案】 酒精灯 集气瓶 略 略 略 略 试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 铁丝表面有铁锈、未用火柴梗引燃、伸入集气瓶中太快等合理答案都对 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里未预先留少量的水(因小红是排水法,不能说是没 有预先放少量的沙)或燃烧时铁丝碰到了集气瓶内壁等合理答案 略 BE或BF 都对 C
【解析】(1)据常用仪器回答;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较纯,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 小林:氧气浓度太低、铁丝太粗、表面的锈未除去、伸入集气瓶中太快等,进行分析解答;
小红: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一定要在集气瓶的底部放少量的水或沙子,以防止热的生成物落到瓶底,使瓶底炸裂;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固液混合常温型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根据F装置的放置方式及二氧化碳的密度分析解答。
解:(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A;要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的收集装置是C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或KMnO4 K2MnO4+MnO2+O2);
(3) 小林:①氧气浓度太低;②铁丝表面的锈未除去;
小红:③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里未预先留少量的水(因小红是排水法,不能说是没有预先放少量的沙)或燃烧时铁丝碰到了集气瓶内壁等;
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或Fe+O2Fe3O4);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从A~E中可以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组合是:BE或BF;若用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由于F装置正放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气体可以从C端通入。
【题目】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 质子数 | 中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氢 | 1 | 0 | 1 |
碳 | 6 | 6 | 6 |
氧 | 8 | 8 | 8 |
钾 | 19 | 20 | 19 |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 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题目】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实验二 |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_____________ | |
实验三 | __________ | ____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又补充设计了两步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步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