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表示向20℃10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进行的系列实验,①⑤表示实验所得溶液;图2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

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g/100g水,③是____(饱和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列式即可)

50℃时,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写一种即可)

50℃时,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1)与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是:w1___w2(选填“>”“=”“<”)

④已知②③的过程中有少量水蒸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①、②均为不饱和溶液 b.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⑤的过程中析出KNO3晶体53.9g

⑤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的实验操作为:加适量水溶解加热得到热饱和溶液____过滤洗涤干燥→KNO3

【答案】NaCl 31.6 不饱和 ×100%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 b 降温结晶

【解析】

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100g水,5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③中的溶质是50g,所以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
②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50℃时,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1)与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是:w1w2
a20℃时,KNO3的溶解度为 31.6g,此时100g水中溶解20g硝酸钾形成不饱和溶液①,继续加入30g的硝酸钾后形成饱和溶液②并剩余固体18.4g,故a错误;
b、②③的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由31.6g→85.5g,则②剩余的18.4g固体全部溶解,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b正确;
c、溶液④温度为50℃,溶剂量100g,硝酸钾固体质量80g,溶解度是85.5g,所以溶液④是不饱和溶液,溶液⑤温度为20℃,溶剂量100g,溶解度是31.6g,所以溶液④是饱和溶液,④⑤的过程中析出KNO3晶体80g-31.6g=48.4g,故c错误;
故选:b
⑤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的实验操作为:加适量水溶解加热得到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KNO3
故答案为:①NaCl31.6,不饱和,×100%
②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③<;
b
⑤降温结晶。

一题一题找答案解析太慢了
下载作业精灵直接查看整书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碘化钾(KI)是白色固体,保存不当会被氧化为单质碘()而泛黄变质。实验小组为探究碘化钾变质原理,进行如下活动。

(查阅资料)I.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甲: 乙:

.都属于碱,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进行实验)实验1:探充变质的原理

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理由是____

(进行实验)实验2:探究变质的条件

分别取适量KI于燃烧匙中,再分别放入盛有不同物质的集气瓶中,塞紧胶塞,若干天后观察。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固体变潮,表面变微黄

固体无明显现象

固体变潮,无其他明显现象

固体变潮,表面变黄

(解释与结论)

(2)从上述实验可推知,KI变质的条件是________

(提出问题)CO2的作用是什么?

(进行实验)

分别取10mL同浓度的KI溶液于3支试管中(试管编号123),再向试管2中通入CO2,向试管3中滴加几滴盐酸,分别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几分钟后,观察溶液的颜色。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td style="width:11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

pH=8

试管序号

1

2

3

溶液pH

pH=6

pH=4

溶液颜色

无色

浅黄色

黄色

(解释与结论)(3)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_______

CO2KI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探究KI变质条件时,同学们排除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

【题目】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李明看到家里多年未用的铜制火锅上有绿色的锈迹,他对绿色锈迹的成分和性质产生了浓厚兴趣

【查阅资料】

绿色锈迹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

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碳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解在稀硫酸中

【发现问题】

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将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由绿色变成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

为了进一步确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

【猜想与假设】该黑色固体可能是碳粉; 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设计方案】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正确

探究二: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还会生成CO2和H2O.

【进行实验】选择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

步骤二:点燃酒精灯,依次连接装置A→B→ (填“C”,“D”);

步骤三: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解释与结论】

当观察到 ,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CO2和H2O,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

上述装置中A的作用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