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 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 |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冷却至室温之后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体积,进入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体积五分之一,说明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故A正确。
B、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跑到空气中,托盘天平不平衡,无法验证质量守恒,故B错误。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烧木条放至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收集满,故D正确。
故选:B。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实验探究: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I.小林准备用如图2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Ⅱ.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
猜想1: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 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 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mL | 猜想_____不成立 |
② | 分两次进行实验 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二次_____ |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6mL 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mL | 猜想_____成立 |
(实验反思)
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加入过氧化氢酶 | 不加过氧化氢酶 | |||||
反应温度/℃ | 25 | 37 | 42 | 25 | 37 | 42 |
收集到气体体积/mL | 39 | 56 | 60 | 5 | 5 | 5 |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_____。
要证明某物质是催化剂,还需要证明的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