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精还原铁粉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物质制备)利用绿矾制备精还原铁粉的工艺流程如下:
粗还原铁粉中还含有少量铁的氧化物和Fe3C杂质,可用氢气在高温下进一步还原,其反应方程式:
FexOy+yH2 xFe+yH2O,Fe3C+2H23Fe+CH4
(1)写出焙烧中氧化铁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焙烧中加入焦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含量测定)为得到精还原铁粉并测定粗还原铁粉中氧和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按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已知 3CH4+4Fe2O3 3CO2+6H2O+8Fe (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且不考虑装置内原来有空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顺序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量样品和必要装置的质量;②点燃A处酒精灯;③缓缓通入纯净干燥的H2;④点燃C处酒精灯;⑤分别熄灯A、C处酒精灯;⑥再缓缓通入少量H2;⑦再次称量必要装置的质量.
操作的先后顺序是①→ 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 →⑦(填字母);
步骤②和③能否交换?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
(4)步骤⑤和⑥能否交换?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
(5)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若缺少装置F,则所测氧元素质量分数将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将 _______
(6)粗还原铁粉样品的质量为5.0g,装置B,E分别增重0.54g和0.44g.则样品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和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要求计算过程).
【答案】3CO+Fe2O32Fe+3CO2 提供热量 产生一氧化碳 ③ ④ ② ⑤ ⑥ 不能 除去装置内的氧气,防止发生爆炸 不能 防止生成的还原铁粉再次被氧化,起保护作用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 偏大 偏大 9.6% 2.4%
【解析】
(1)氧化铁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
(2)氧化铁和碳的反应需要在高温条件进行,①焙烧中加入焦炭的作用:焦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的热量提供高温条件,使装置内其它反应得以发生,②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按顺序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量样品和必要装置的质量;②点燃A处酒精灯;③缓缓通入纯净干燥的H2;④点燃C处酒精灯;⑤分别熄灯A、C处酒精灯;⑥再缓缓通入少量H2;⑦再次称量必要装置的质量;
操作中,开始时:应先按顺序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量样品和必要装置的质量,后缓缓通入纯净干燥的H2,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结束时,为防止生成的还原铁粉再次被氧化,需要再缓缓通入少量H2;操作顺序是①→③→④→②→⑤→⑥→⑦,步骤②和③不能交换,因为如果②和③交换,易引发爆炸;
(4)步骤⑤和⑥不能交换,否则易导致生成的金属遇到空气又被氧化;
(5)F装置中碱石灰是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E装置中,影响实验的测定,如果缺少装置F,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E中,导致则所测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将偏大,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将偏大;
(6)粗还原铁粉样品的质量为5.0g,装置B,E分别增重0.54g和0.44g,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装置E增重0.44g,则甲烷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44g,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题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
25mL | 22mL |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 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题目】某干果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的固体防腐剂,其成分为铁粉、生石灰等。甲同学对这种固体久置后的成分十分好奇,于是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久置后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固体中久置后可能有、、、、。
(进行实验)甲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研碎固体,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得到未被磁铁吸引的残留固体A。 | 磁铁表面有黑色粉末吸附 | ______ |
2 | 向固体A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静置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C,向滤液B中滴加试剂______ | 部分固体溶解,温度有明显的升高,溶液变为红色 | 固体中有、 |
3 | 取滤渣C少量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 | ______ | 固体中有 、 |
(解释与结论)
实验3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中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其理由为_________。
【题目】正确分析图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溶解度数据表与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温度/℃ 溶解度/g 物质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NaCl(氯化钠)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39.8 |
(硝酸钾)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硒酸镉) | 72.5 | 64 | 55 | 44.2 | 32.5 | 22 |
(1)A、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大致范围在________℃之间。
(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结合上面两个图表分析,甲溶液中溶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应为________(填序号)。
(4)若将℃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的溶液降温至℃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 滴加溶液的量 | 实验现象 |
① | 第1~6滴 | 产生蓝色沉淀,但震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
② | 第7~9滴 |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 |
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氢氧化铜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
(2)铜酸钠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
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地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序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③ | 将少许粉末加到 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一错误 |
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二正确 |
(结论与反思)
(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