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实验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回答以下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
①A中的试管口为什么应略向下倾斜?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选用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利用C装置,收集某气体,气体从a端通入,如何检验该气体?____________
(2)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
①若锥形瓶中充满CO2,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滴入锥形瓶后,能明显观察到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甚至从右端溢出。请推测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并按反应类型的要求将化学方程式写在下边。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室制氧气时将0.8g二氧化锰与一定量氯酸钾共热到质量不减少为止,称得残渣质量为15.7g。求:原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g_____________?
【答案】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 H2O2 2 H2O + O2↑ 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为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气体。合理即可) 石灰水变浑浊,U型管中左高右低 CaO + H2O ==== Ca( OH)2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其他合理即可) 24.5g.
【解析】(1)①根据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解答;②B装置属于固液混合常温型发生装置,适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③C装置从a端通入气体并收集,适合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氧气(或二氧化碳);(2)①若锥形瓶中充满CO2,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U型管中左高右低;②根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或有气体生成分析解答解答;(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①试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是: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③如果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a端通入,检验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为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气体。合理即可);(2)①若锥形瓶中充满CO2,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U型管中左高右低;②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属于复分解反应;(3)解:由题意可知:生成的氯化钾为 15.7g﹣0.8g═14.9g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149
x 14.9g
x=24.5g
答: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题目】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 C.浓硫酸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 D. 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A. A B. B C. C D. D
【题目】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根据如图衣服标签的部分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①面料中的棉属于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下同)有机高分子材料,面料中的涤纶属于________有机高分子材料,
②你知道聚酯纤维有下列哪三个优点____________(填序号)
A. 强度高、弹性好 B. 耐磨
C. 吸水性、透气性好 D. 耐化学腐蚀
(2)均衡的膳食结构可以保障身体健康。某种食品的配料标签如图所示:
该配料中富含蛋白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该食品中除水外,还缺少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
(3)以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洗剂,其名称及有效成分如下表:
生活中的 用品 | 洁厕灵 | 活氧彩漂 | 污渍爆炸盐 |
有效成分 | 盐酸 | 过氧化氢 | 过碳酸钠 |
①清除以下物质,可以使用洁厕灵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铁锈 B. 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C. 油渍
②“活氧彩漂”可用于漂洗衣物、杀菌消毒等,原因是其有效成分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过氧基”(—O—O—)。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可用作杀菌消毒剂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