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作出如下猜想: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_____正确。
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2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
(2)试剂X是_________。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______,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__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① 在B、C装置之间添加干燥装置(加浓硫酸、生石灰也可) 对比作用 氢氧化钠(正确化学式也可) 试剂Y是稀盐酸,有气体产生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实验1]
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不含二氧化碳,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含有氢气,故猜想①正确。
“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这是因为反应从液体中发生且生成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所以不能说明是因为生成了氢气。你的改进方案是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加浓硫酸、生石灰也可)。
[实验2]
(1)G中实验的作用是对比,对比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和不存在的影响大小。
(2)试剂X是要确定氢氧根离子的影响的,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3]
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由于给出的结论是碳酸镁,所以应该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且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为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题目】研究气体的制备及相关气体的性质。
(1)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某同学为了便于加入液体药品,在上述装置的橡胶塞上添加了一个注射器,该同学发现,这样做的优点还有_______(写出其中一点)。
(4)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_________;
②选择合适的________;
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5)请设计实验验证制得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题目】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称量10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稀硫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加入稀硫酸的体积(mL) | 15 | 15 | 15 |
生成氢气的质量(g) | m | 0.04 | 0.02 |
试求:
(1)m的数值_____。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向A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A中溶液仍然呈红色,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酚酞除外,用化学式表示)。
(2)第二组同学做完A实验后溶液呈无色,用微观理论解释A中溶液变为无色的反应的实质是_____。
(3)第三组同学做B实验用于确认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前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B实验全过程的操作及现象如表:
步骤 | 现象 |
第一步:打开_____,液体流下后,快速使其恢复关闭状态。 | 气球膨胀 |
第二步:_____ | 气球又收缩至原来状态 |
请写出导致气球膨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4)实验结束后,小军将以上同学做的A、B两个实验的废液均倒入同一个大烧杯中,观察到混合后的废液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大烧杯的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酚酞除外)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废液,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如图2为同学们根据部分实验现象绘制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只有沉淀产生,溶液仍然为红色,则废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_____;如果观察到有沉淀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则废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_____。
【题目】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
(1)下表为某同学测量的呼吸前后气体组成的实验数据(通常状况).
物质 | 吸入空气(体积分数/%) | 呼出气体(体积分数/%) |
氮气 | 78 | 75 |
氧气 | 21 | 16 |
二氧化碳 | 0.03 | 4 |
水蒸气 | a | b |
①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_________(填“稳定”或“活泼”),在呼吸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实验中呼出气体的总体积_________吸入空气的总体积(填“>”“=”或“<”)。
②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该过程______能量(填“吸收”或“释放”)。呼吸前后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变化较大,实验中其体积分数b_________a(填“>”“=”或“<”)。
(2)汽车多以汽油为燃料,辛烷(C8H18)是汽油中的一种成分。
①每114gC8H18完全燃烧,需要消耗400gO2,生成mgCO2和162gH2O,则m=_______g。
②与完全燃烧相比,等质量的C8H18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消耗O2的质量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除污染环境外,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问题是_______(写出一种)。
(3)“远在高空是地球卫士,近在身边是健康杀手。”臭氧(O3)对环境的作用需辩证地认识。
①高空中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有学者认为,致冷剂氟利昂进入高空大气后会产生氯原子(C1),引发以下反应:Ⅰ
Ⅱ
Cl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其作用是_________,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地面附近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臭氧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O3可表示一个____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4)有人提出:你吸入的空气中的某个氧原子可能自于若干年前恐龙的身体。该说法表达的观点是_____(填字母)。
A 分子聚集形成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
C 原子内部结构复杂,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