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我市某校学生设计的“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实验”装置图.实验是操作步骤为:①连接仪器,装好药品;②将玻璃棒下端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伸入广口瓶中点燃硫粉③向锥形瓶中注入双氧水;④硫粉完全燃烧后,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喷水.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 可以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 B. | 实验结束时,应用注射器向装置中注入NaOH溶液以便更充分地吸收剩余的SO2气体 |
| C. | A装置中的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分液漏斗,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 D. | “酸雨”使绿叶变黄,锌粒、镁片表面产生气泡 |
近期菲律宾企图非法侵占我国所属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并掠夺该区域丰富的海洋资源.“可燃冰”是其中海底蕴藏的资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以下是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模拟图,符合该反应微观过程先后顺序的选项是( )
| A. | ②③① | B. | ①③② | C. | ③②① | D. | ②①③ |
如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若X为稀盐酸,则甲、乙、丙三种物质可能为( )
| A. | Cu、Ca(OH)2、CaCO3 | B. | Mg、CaCO3、NaHCO3 | C. | Fe、CuO、Cu(OH)2 | D. | Zn、Fe2O3、NaNO3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待提纯的物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KCl(MnO2) |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B | FeSO4溶液(CuSO4) | 加入适量的锌粉,过滤 |
C | NaCl溶液(FeCl3) | 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 |
D | H2(HCl) |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 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 B. | 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 C. | 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
| D. | 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回收使用 |
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X | O2 | CO2 | H2O |
反应前质量/g | 16 | 70 | 1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待测 | 45 | 36 |
| A. |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 B. | 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
| C. | 表中“待测”值为6 |
| D. | 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
在20℃时,将一种可溶性盐与一种不溶性物质组成的固体混合物30g,投入40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过滤,剩余固体15.6g,此15.6g固体加入40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过滤,还剩余5g固体,则该可溶性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 A. | 26.5g | B. | 31.25g | C. | 36.0g | D. | 无法计算 |
观察室验图象,得到结论错误的是( )
A. | 图1:在100g Cu﹣Zn合金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根据氢气质量可知Zn的质量分数为50% |
B. | 图2: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B物质大,在t℃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
C. | 图3: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可知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 |
D. | 图4:将CO2通过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先变浑浊,后生成Ca(HCO3)2而变澄清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王腾同学以不同的化学思维方式或者规律给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你认为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
①CaO+H2O═Ca(OH)2;
②Mg(OH)2MgO+H2O;
③Ba(OH)2+2HCl═BaCl2+2H2O;
④Zn+H2SO4═ZnSO4+H2↑;
⑤2Mg+O22MgO.
| A. |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 | B. |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④ |
| C. | 属于有热量放出的反应的是②③ | D. | 属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④⑤
|
下列对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选项 | 物质 | 不同类物质 | 余下物质类别 |
A | 干冰、白酒、加碘盐、食醋 | 干冰 | 混合物 |
B | Ca(OH)2、H2O、NaOH、K2CO3 | H2O | 碱 |
C | KCl、NH4Cl、NaHSO4、P4(白磷) | P4(白磷) | 盐 |
D | 甲烷、乙醇、硝酸钾、葡萄糖 | 硝酸钾 | 有机物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