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巧妙开头――入目即感满眼春: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1、美化标题――绚丽彩虹亮人眼: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题目要出新: 1.揭示主题;2.反映内容;3. 巧用修辞; 4.化用名句;5.借用歌曲;6.妙用符号;7.呼告抒情
分论点的表述:1.“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2.“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3.“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第三步 确定文体与构篇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文体要固定;文体特征要鲜明,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如何确定文体体和如何选择全文结构见后面10篇例文)。
●第四步 扣住话题(题目),写出亮点
5.追问内容法-――即问一个“关涉哪些方面”
追问内容法,就是先将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宾语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例1: 06年广东高考,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炼:将话题补充为一个句子:一代大家辛弃疾雕琢心中的天使。然后对宾语“天使”具体化,即得到分论点:⑴一代大家苏轼把自己雕琢成爱国的天使(国家危难时);⑵一代大家苏轼把自己雕琢成的乐观的天使(受贬时)⑶一代大家苏轼把自己雕琢成的词坛的天使(文学上)。
例2:《拒绝窝囊废》文题
提炼: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对“窝囊废”进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个分论点:(1)拒绝平庸无能者(提倡德才兼备);(2)拒绝怯懦无聊者(提倡敢作敢为);(3)拒绝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远)。
4.追问对象法――即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
追问对象法,就是先将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谓语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例1:06年广东高考,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炼:将话题变具体一点为“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为它作中心论点,谓语“雕琢”可涉及的人有: 丛飞,李春燕,洪战辉等,于是可以组合成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内容:⑴丛飞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战辉等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例2: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提炼:把话题补充为“什么是最美的颜色”,于是可得到分论点:⑴绿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⑵红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热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纯洁。
3.追问结果法――即问一个“会怎样”
追问结果法,就是把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结果(意义、价值、影响)。
例1: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前提,可以去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结果)。这样我们可以想到:⑴在思维领域,正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那么多发明创造,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⑵在文学艺术领域,正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风格的多样、创作方法的多样,才有“百花齐放”的绚丽多彩;⑶在经济领域,正因为答案丰富多彩,我们经济才繁荣,社会生活才丰富多彩。
例2:题目《这山望着那山高》
提炼:题目《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为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用推想结果的方法提炼:①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永不满足;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精益求精;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进取开拓;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力争上游。
1.追问原因法――即问一个“为什么”
追问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论点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例1: 古训说:“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请以“规矩”为话题作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 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例2::2000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个句子(中心论点),无须扩展。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⑴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⑵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③评判事物时所持的标准不同。
2。追问办法法――即问一个“怎么办”
所谓追问办法法,就是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采用“追问办法法”提炼分论点,也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例1: 06年湖南高考,题目“谈意气”。
提炼:先把题目“谈意气”中的关键词“意气”扩展成一个句子(即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然后追问:人怎样才能有意气?于是得到三个分论点:⑴坚韧不屈,不畏风霜,不畏冷雨 ;⑵勇敢不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⑶自信乐观的,几多风雨阴霾,总能拨开云雾见阳光
例2: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
提炼: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围绕“怎样学会欣赏别人”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具体做法(亦即三个分论点):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有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并借鉴,不求全责备,不嫉贤妒能;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
(3)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述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一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先确定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炼分论点的常用方法有: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3.辩证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