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一)为研究钢球在液体中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让钢球从某一高度竖直落下进入液体中运动,用闪光照相方法拍摄钢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为拍摄中的一段图片。已知钢球在液体中运动时所受阻力,闪光照相机的闪光频率为f,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钢球的质量为m,则阻力常数k的表达式为k=___________。
答案:k=
2.(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一)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作法如下:
(1)让水滴落到垫起来的盘子上,可以听到水滴每次碰盘子的声音,仔细地调整水龙头的阀门,使第一滴水碰到盘的瞬间,同时第二滴水正好从阀门处开始下落。
(2)从听到某个水滴的声音时开始计时,并数“0”,以后每听到一次响声,顺次加1,直到数到“100”,计时停止,秒表上时间为40s。
(3)用米尺量出水龙头滴水处到盘子的距离为78.56cm,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的数据,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 9.82m/s2。
1.(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一)⑴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做好实验准备后,先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此时学生需要记录的是 , , ,接着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要特别注意的是 .
⑵某同学做“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列所示图线的哪一个?( )
答案:⑴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两个细绳套的方向,橡皮条结点的位置 . 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⑵ C
例文1
年轻人抛掉了“诚信”后,平安地渡过了难关。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船开进了一个叫“快乐岛”的港口。年轻人上了岸,想在“快乐岛”上寻找快乐。他走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想买一
幢房子定居下来,于是他打开“金钱”的背囊。接待他的工作人员看了看里面成捆的纸钞说:“对不起,您的纸币在我们岛上无法流通,如果您有“诚信”的话,我们可以先把房子借给您。”然而“诚信”早被年轻人丢进了海里。于是他又去了银行,想兑换岛上的纸币。“您的纸币我们没有见过。”银行的服务人员笑眯眯地说,“请问您是否有‘诚信’?如果有的话,我们可以破例为您兑换。”年轻人无奈地摇摇头,走出了银行。“难道我在快乐岛上无法生活?”他想,“不,我还有其它五个背囊,我可以靠它们去寻求快乐!”
下定决心后,年轻人来到一家正在招聘人才的大公司。他自信地在主考官面前出示了“健康”、“才学”、“机敏”和“荣誉”四个鼓鼓的背囊,主考官也非常满意这些。“那么,请问你有没有‘诚信’呢?”最后,主考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很重要吗?”年轻人不解地问。“当然。”主考官认真地说,“在快乐岛上,诚信是最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只好离开了这家公司。“也许我不适合生活在这个岛上。”年轻人心想,“还是离开这里吧。”他又向来时的港口走去。忽然,迎面走过来一个美丽的女孩,也是那样的清纯可爱,年轻人不禁对她一见钟情。他走到女孩面前,问她是否愿意和自己交个朋友,并打开了除“金钱”外的其它五个背囊。“你有‘诚信’吗?”女孩微笑着问道。“没有。”年轻人说,“不过,这五个背囊已经足以弥补我缺少的‘诚信’了。”女孩摇摇头:“你错了,虽然你很英俊,也有才华和学识,但你如果没有诚信的话,就会成为一个不可靠的人。”女孩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年轻人更加垂头丧气……“年轻人,你怎么又回来了?”在港口,送年轻人来的艄公问他。年轻人苦恼地说:“在这个快乐岛上,干什么都得要‘诚信’,我待不下去了。”艄公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其实不管在哪里,‘诚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行证。这个岛上,人人都有诚信,所以他们才过得快乐,这也是‘快乐岛’这个 名字的由来,我说过‘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可你丢弃的,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呀!”
年轻人沉默了。他沉思了一会儿,忽然跳上了船,“开船吧,艄公。”他望着远方,坚持地说:“我要再去寻找回‘诚信’!”
简评:这篇满分作文采用大多数考生熟知的记叙文续写的方式,围绕“诚信”丢弃后的情形展开充分而合理的想像,通过三个场景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形象地说明:如果没有“诚信”,生活不会幸福,事业不会成功,爱情不会甜蜜,即使到快乐岛也不会得到快乐。这种巧妙利用话题材料续写的手法值得借鉴。
例文2
有这样一则关于选择的故事:一个登山者于探险途中遭遇暴风雪,想努力寻找一个避风口,却不想在寻找的过程中碰到一个冻僵的人,他对自己是否要救这个人作种种思量,最终决定选择救
这个人。经过一番努力,他把这个人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看到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相信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会长舒一口气,为那个选择救人的人,也为那个美好结局的实现。于是我偏偏转念一想: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有其他的结局。比如被救的人生还了,救人的人却不幸遇难了,或者更令人心颤的是,两人都因风雪肆虐找不到路口而被暴风雪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上。一想到此,我的心便不再为故事的结局轻松了,相反却隐隐有一种沉重感。而且,我从这个故事和人们对这个故事的通常反应中清醒地看到,事情的结果往往会掩盖事物本身,好的结局让我们轻易就会忽视选择时的艰难。这种艰难正源自我们对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的不确定,更源于我们承担选择责任的勇气的缺乏。
世间万物,虽有规律,然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往往是纷繁芜杂,变动不息。虽然身为万物之尊,人却依然生活在必然王国而非自由王国。因此人们经常是怀着一种对未来的忧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进行选择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本身并非是为人们所重视的终极目标,而是为了获得某种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价值或者希冀实现的结果。于是一向以理性自豪的人们沉迷于对各种可能性后果的精心计算,试图通过理性使自己免于选择失败后的痛苦。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本身是无法计算的,也就难以做到对选择带来的结果的准确把握。从哈姆雷特对“生存还是毁灭”的追问到孟子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无奈可以看到,人类自古以来就深陷于选择的两难困境之中。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在浩渺的宇宙中既然显得那样渺小,对自己所选择的结果很难预料,便使许多人在选择时不仅犹豫不决,而且饱受煎熬。于是有些不堪于选择之艰难的脆弱心灵便寄希望于天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冥冥上苍,以此来减除自己心灵的压迫。只是这种听天由命的做法虽然在表画上摆脱了选择的艰难,却依然要人自己来承担选择的结果,因而在本质上并未逃开选择本身。
除此以外,人们还往往在经受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选择的痛苦之后,很自然地转向对确定性或必然性的向往。而事实是,万物是相克相生的,不确定性虽然使人们的选择变得艰难,但又是保证人们拥有选择自由的根本前提。试想,在一个充满确定性的世界里,人在选择时就能预料到选择的结果,而且不管人们如何选择,结果总是一成不变,就会使选择本身失去意义。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都被确定性所决定,人们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虽然他们没有了选择的艰难,但在深层意义上也等于失去了可贵的自由。这样没有选择自由的境况无异于一般的动物,它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只会完全服从所谓的千篇一律的确定性法则。
可见,不确定性对选择构成限制,却又使人们真正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人们必须接受不确定性,也即面对选择的艰难。
而作出选择之后,人们对结果持有的恐惧忧虑就显得没有必要了,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坦然接受选择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结果,这样人们才能最终实现不确定性所赋予选择的自由价值。因为勇于承担选择的责任,意味着人不再寄希望于那些超越人的意志的神灵,意味着人们不再妄想确定的结果,而是“反求诸己”,靠自己的努力使自由得以真正实现。于是对选择结果的承担不再成为一种束缚,反而成为人最终自由地成为“自己”的必需条件。因此选择之后,应该勇于担当。这些,都是关于选择的本质性探讨,我认为,它是最贴近心灵的部分。
简评:这篇作文的开篇用话题中的材料,充当了文章的引子,并由此对“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从理性的高度探讨了“选择”与“选择结果”之间的联系,告诉人们:尽管选择之后的结果我们无从知晓,但在面临选择时仍然要勇于决断,选择之后要勇于承担。
例文3
山东 考生
当我师弟韩非(别人为表示尊敬都叫他韩非子)来到我家的时候,我刚刚补好我家那堵被雨冲坏的墙。我给他说了“天雨墙坏”的事。然后我说你看我儿子够聪明吧,至于偷东西的人嘛,我怀疑就是我那位邻居干的。你们别嘲笑我,难道我说的话没道理吗?知道这个缺口的人除我之外就只有我儿子和这个邻居了,并且,知道可以利用这个缺口偷东西的只有我儿子和这个邻居。我儿子当然不会偷自己家的东西了,那么你说我不怀疑这个邻居怀疑谁?
其实我师弟韩非一开始也认为我是对的,只不过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我师弟断章取义地利用了我的话罢了。
我师弟韩非是被我邀来商议事情的,商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
我发现农商致富远不如当官致富来得快捷省力。
如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呢,我师弟说这得看当权者需要什么了,他们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们什么,你就可以当官了--这条定理叫做你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他们给你“你想要的”。
他们--我们的国君和国相需要什么呢?除了金钱美女,他们就需要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了。只要与他们有血缘关系,即便是呆若木鸡,也是可以授官的。至于金钱美女,我这点家产怎么够呢?我一想到这些人的贪婪嘴脸就感到恶心。
我的师弟说他们需要这些,还需要一种叫做愚昧的东西。只要他们给你一点好处,你就对他们产生感情;有了感情你就认为他行事正确,你就会无端地拥护他们。他们就需要这样的人。
为了把我变成愚昧的人,我师弟就出门云游“宣讲”我的故事去了,当然是他自己加工了的那一段,也就是你们知道的后来被记述在他的专著《韩非子》里的那一段。为了照顾我子孙的脸面,我师弟还隐去了我的姓名;为了我的父母之邦的声誉,我师弟索性把我的国籍也改成了宋国。其实我是最讲究“尊尊亲亲”的迁居在赵国的鲁国人。
果然,我师弟出门之后不久,在集市上看到我的人,目光都变得怪怪的了;甚至还有人问我1+1是不是等于4。不到一个月,国相就派人来了,将我委任为赵国的晋阳令。
说来也怪,自从我接受了印玺符绶以后,就立刻觉得国相过去的行为可以理解了。什么驱逐廉颇啦,什么罢免李牧啦,全是应该的事。依葫芦画瓢,咱也将儿子、侄子、孙子、小舅子、车夫、马夫、伙夫以及伙夫的小姨子等,凡是与我有感情的人都委以重任。
晋阳本来是个很富庶的地方,被我治理没几年,便民不聊生了。不久,秦国来攻,我们便灭亡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被师弟利用了。这小子从小就想一统天下,当他发现自己不具备一统天下的条件时,就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秦王嬴政,打算借秦王嬴政之手,替他完成心愿。
要一统天下,必先扫除障碍,壮大秦国。于是就用我这样的人来祸乱赵国,“以遗秦国”。当然,韩国是最先被遗给秦国的,你想,那是他韩非亲自动手祸乱的,还能不快吗?
别忙着嘲笑我们这些人,没有我们,秦国能一统天下吗?没有一统天下,历史能前进一大步吗?如此我们应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对。别嘲笑我们不知羞耻,不信你瞧,以后各代,效仿我们的人还多着呢。哪个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衰亡,没有我们这些人的作用。只有我们,才是每个新生政权、新生国家的真正掘墓之人。
简评:这篇作文构思极为巧妙,充分利用“话题材料”,展开丰富的想像,构思了一篇情节曲折而又诙谐的故事。这故事不仅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告诉了我们“凭感情亲疏认知人”事关天下兴亡的道理。文章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例文4
何谓“亲情”?即挚爱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
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的人提醒他,结果又会不一样吧。由此可知:感情的亲疏对人的判断,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构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文为心声”,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那么大师则沦为工匠,艺术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呼吸”。这正为受感情所困扰埋下了伏笔。
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林觉民在《与妻书》里说:即是爱汝之心,使吾敢勇于扰死也。在这里情感升华了,困扰消失了。“爱汝之心”与“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合而化为一股浩然之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可以说: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在面临情感与真理的冲突时最惊心动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即使是孔子也会在《春秋》里违心曲笔。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伦理也成了束缚的工具了。鲁迅怒斥封建礼教“吃人”,真可谓入木三分。在那样的伦理下,哪还有真理可言?
柏拉图“背叛”先师,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布鲁塔斯在刺入凯撒最后一剑时说,“不是我爱凯撒少,而是我爱罗马多。”当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真理冲突时,他们是多可敬的言传身教!
简评:许多考生常慨叹作文无话可写,殊不知宝库就在眼前。本文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一是能敏捷地联想并充分利用本次话题材料,二是恰当地处理好了话题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并衔接自然。当然,如果没有敏锐的大胆和灵活驾驭文字的功底,则要么不会利用材料,要么生硬嵌入文中,造成油水分离的结果。
抑扬生变法
一篇文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一般不会引人入胜。如能做到千折万转,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琐忆》一文,文章旨在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事记叙,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写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为之前作者道听途说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议论,如“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作者得出的结论正好与道听途说的相反,鲁迅恰恰是一个心胸广阔、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文章采取这种“欲扬先抑”的叙述方法,既更好地凸现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又增添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摇曳多姿。
在具体写作中,正确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河北 考生
“哗哗!”我被这响声驱散了美梦,揉开蒙眬的睡眼,一看表,已经7点半了。猛然想起昨天已约好今天早上6:30去爬山。糟糕,都晚了一个小时了。可一看窗外,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还
不时地夹杂着电闪雷鸣。这种鬼天气怎么可能去爬山?还是不去了吧。
可是小灵,那个与我约好的女孩子会在车站等我吗?不会的。她平时最胆小,见到蛾子在头顶飞,都会惊叫着跑出去老远。这“神出鬼没”的大雨天她怎么会去呢。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给她家挂了电话,没人接,我不禁愣住了,她真的去了!这个胆小的娇弱女生真去了!
顾不得多想,我抓起一把雨伞便跑了出去。虽说早晨,可天阴得似已到了傍晚,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飞驰而过的几辆汽车,溅起半米来高的污水。隔着密密的水帘,远远地我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站在车站站牌下,穿着洁白裙。那裙舞动着,似一朵在风中摇曳的白莲花,纯洁、素雅。
“小灵!”我呼喊着奔过去。“阿花,真的是你,我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呢。可我又不认得你家,还好,还好……”小灵话说得有些急促,那张惨白的脸也被涨得发了红。“我没事,我只是,只是--起晚了。”不知怎的,那原先想说不舒服的谎言,此刻却滑回了肚里,再也浮不上来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小灵的脸上露出了笑意,无半点责备之意。“你不害怕吗?”“可我更害怕你出事啊!再说,原先讲好的,怎么能说变就变呢,这可是我做人的准则哟。”小灵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显出很大气的样子, 眼睛却向我神秘的眨了眨。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可我的眼角却分明有一种东西涌出来,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可它已经滴到了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白莲花。
小灵,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
诚信,这个讲了千百年的字眼,在今天仍然发出那洁白的光、高雅的光。让我们世世代代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下,接受心灵的洗礼,开出洁白的花朵。
噢,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愿你永开不败!
简评:此文手法巧妙,美不胜收。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了诚实守信、关心同学的小灵。开篇描写恶劣的天气,“我”因睡过时间而晚了一个小时,那个“平时最胆小”的小灵大雨天怎么会去呢?然而,当“我”冒雨赶到后,却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在等“我”。“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
湖北 考生
以前我很讨厌道家的思想,总觉得道家那些一味消极避世的观念看似超脱,实则是一种颓废,于是我也就很讨厌道家的音乐。虽然我并没有怎么听过,但道家的音乐在我脑海中一开始就被打
上了颓废的标记,笼罩着层层乌云。
朋友送给我一盘磁带,其中有一曲道教的《松山风曲》,我一听那淡如白开水的筝声就头疼,而且其中又夹杂着沙哑的二胡凑热闹。与其说它追求的是一种静,不如说它追逐的是一种杂乱,一种无感情、无理性的凌乱,我一听就烦,然后就倒带。
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趟武当山。幽静的山中洪亮的钟声与道观中缭绕而升的烟火,仿佛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与繁芜的人间。一切感觉很清淡,是我比较喜欢的感觉。这时,一种朦胧的亲切感在我潜意识里开始滋生,隐隐然间觉得渺远的道教离我又走近了一点。
回家后,我对这种感觉有点不理解,便去问一个我很崇敬的长者。他以前打过仗,当过不小的官,我说出了我的感觉,他用手一拂颌下长须,微微一笑:“听听这个吧!”“这一定是好曲子喽!”我见他把磁带放入录音机时心想。
乐声缓缓而起,几声古筝似山川的几阵清风,拂过树叶,带来几声鸟鸣,引起一阵灵动,我心一悸:这好像在哪听过, 可当时又实在想不起来。
然而筝声渐密渐稠,似天上的几处白云互相追逐打趣,引得鸟儿也性子一乐,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不经意间,略显凝重的二胡插入其中,用沙哑来表现几分随意、几分思索。这思索如天马行空,无牵无羁,自在飘扬。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悠扬恰到好处地揉和,把一种内心无所羁绊的欢愉演绎得淋漓尽致。
待最后一个音符弹出一缕升天的轻烟,我回到了现实。长者用慈祥的笑容看了我一眼:“这就是《松山风曲》,你听过的,再听一下,还好吧?”我愕然。他又继续说:“道家的超脱对着的是繁芜的世俗,道家也热爱自然,他们所爱的是纯真无尘的自然。道家的音乐实际上是很爱生活的……”
同一首曲子,开始听时感情亲疏不同,我对道家音乐的感知竟然千差万别。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意识到感情对事物的这种负面影响并注意克服,一定能更多地接近事情本来面目。正如同这次“拨开天空的乌云,我看到了骑鹤的仙人”一般,这“乌云”便是感情障碍。
简评:本文在写法上典型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自己不喜欢道家的相关思想,再写到不喜欢听道家的曲子,这是“抑”。接着写游览武当山,感情上起了变化,这是过渡。最后去询问长者,领悟了道家曲子的妙处并改变了认识,“感情的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千差万别”,这是“扬”。
四川 考生
曾经,我总喜欢一个人跑到城郊的小溪边,倾听溪水的淙淙声和鸟儿欢快的鸣叫,忘却一切烦恼,净一净自己的心。
我喜欢玫瑰,尽管它有刺,但它沁人心脾的芳香和毫无瑕疵的花瓣让我沉醉。我对好友喜欢的茉莉花却嗤之以鼻。毫无新鲜的白,毫无让人难忘的香,那么平凡,那么娇小,只能让人怜,而无以说爱。好友笑了笑,只是说了一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但你不能用你的心来约束我吧!
是吗?她的话让我有了一丝颤动。再去注意那朵茉莉,虽然谈不上爱,却也领会到了它的素雅与清香。
难道自己这么快就认同了茉莉?我一时无语,静静思考,才发现自己真的有了变化。从小到大,自己喜欢的花变了好多种,但每次都会因自己的喜欢而去憎恶讨厌其他的花。狭隘的思想阻碍了我,让我无以进步。
仔细去体味生活,这种事儿好多。生活的确不公平,但人的思想不能因为它而变化。每次上学路上,总会见到一个残疾小姑娘。她用自己的微笑征服了我。我试着接近她,才了解到原来她的生活是这样艰辛。没有健康的双腿,让她丧失了正常人应该有的快乐。但她说她不会屈服于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在父母的打骂中,她勇敢地站起来面对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其实好想对她说声对不起,我也曾经因为她残疾的双腿瞧不起她。
真的好感谢她,是她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认识了自己的狭隘。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你不能因为你热爱大海,而去鄙视小溪;不能因为你喜爱太阳,而去忽视星星的光亮;不能因为你愿作参天大树,而去蔑视甘作绿草的理想。
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去容纳别人,去接受别人,这样的人才会更快乐、更幸福。
还喜欢到小溪边去静心,但现在的我不仅是洗去尘世浮华,也是去锻炼自己的博大。要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的杰作,我们都应该去关爱。手中仍有一朵茉莉,但现在我已喜欢上了它的清新与素雅了。
简评:文章以茉莉为线索,通过对它认识上的变化,领悟到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去容纳别人,去接受别人。”在叙事上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对茉莉花是“嗤之以鼻”,然后写好友的一句话引发内心“颤动”,进而“领会到了它的素雅与清香,”使自己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
广东 考生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记忆可以移植,即让记忆消失或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乍听之下,不由得欣喜若狂:移植记忆,那该多好!有什么烦心的事儿,移掉算了;有什么高兴的事儿,移来同享
;也不用苦学了,那多累呀,只要考试时将知识移进大脑不就行了!……但转念一想:不成,移植记忆,利少弊多。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会大大增强人类的惰性。每个人都不用功学习了,待需要用知识时就可信手“移”来。那么,推动人类前进的原动力--不断创新、不停进取就会失去效力:“活到老、学到老”也成为一种讽刺。人类扰会止步不前,进而退化,甚至灭亡。由此可见,记忆移植,乃人类的杀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地移走自己的烦心事,移来高兴的事。这样,人们永远活在快乐中了。但这样做是不足取的……人类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因为人有丰沛的感情去体验。喜、怒、哀、乐是人感情四大组成元素。四者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没有怒哀哪能显示出喜乐?有人说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人体会不出彩虹的可贵。同理,没有经历过大怒大哀的人,也体味不出喜乐的滋味。没有怒哀只有喜乐的人生是缺憾的人生,是无色无真的平淡如水的人生。经历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喜,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哀怨,阿炳《二泉映月》的哀伤;也就不会有贝多芬《命运》的激昂,莫扎特《安魂曲》的催人泪下;也就不会有司马迁《史记》的辉煌、苏轼《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和岳飞《满江红》的慷慨壮志……世界文学史上少了这些,文学也不能称之为文学;文明少了精神,也不能称之为文明。当香琐浓艳、惊险刺激成为主流的时候,人类的家园就变得残缺不全。记忆移植,扼杀了人类创作的本源,扼杀人类的精神,造成不健全的人生,不完整的文明。因此,记忆移植,是人类杀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们将面临自己的严峻考验。记忆移植,带来的只是小利小惠,人类损伤的却是我自己。因此,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必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遵守自然规律,刻不容缓!
简评:这是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新就新在作者的立意--记忆移植要不得。文章从三个层面以议论的笔法阐述了记忆移植的弊端,结论是“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受惩罚,论述有理有据,结论水到渠成。作者有意先扬后抑,体现了构思上抑扬生变的特色,这正是本文的新颖之处。
7.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