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球的内部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
个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可简化总结成下表以便于记忆:
圈层名称 |
不连续面 |
深度(Km) |
特征 |
地壳 |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
平均17 2900 5150 6370 |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
地 幔 |
上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下地幔 |
|||
地 核 |
外核 |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
|
内核 |
圈层结构 |
不连续面 |
深度(Km) |
物质组成 |
状态 |
地壳 |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
17 |
岩石 |
固态 |
地幔 |
上地幔 |
900 |
铁镁的硅酸盐类 |
固态 |
下地幔 |
2900 |
|||
地核 |
外核 |
5150 |
铁、镍 |
液态 |
内核 |
|
固态 |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地球内部地震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2)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①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界面 |
深度(千米) |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
分界意义 |
莫霍界面 |
17(33或6) |
P波和S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 |
地壳与地幔 |
古登堡界面 |
2900 |
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
地幔与地核 |
(讲述)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液态。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其特点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不同。如下表所示:
分类 |
特点 |
|||
所经物质状态 |
传播速度 |
共同点 |
||
地 震 波 |
纵波 |
固体、液体、气体 |
较快 |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固体 |
较慢 |
(补充)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地震波,速度较快。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速度较慢。
(提问)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有何感觉?这与在海洋中的航行的人们的感觉是否一致?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又感觉到地面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