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甲.乙.丙三位同学对飞机如何获得向前推进的作用力.为何能由地面起飞升空.并且能在天空中飞行.不致坠落.各有不同的主张.对于飞机如何获得向前推进的作用力或加速度.甲认为:起落架上的轮子必须转动.在地面跑道施加给轮胎的摩擦力推动下.飞机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乙则认为:飞机的螺旋桨或涡轮机必须转动.将周围空气吹向飞机后方.在空气的反作用力推动下.飞机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丙则认为:不论飞机的引擎周围有无空气.均能使其燃料迅速燃烧.当废气向后喷出时.飞机获得反作用力.因此能向前加速.至于飞机为何能由地面起飞升空.而在空中时.为何又能维持飞行高度.不会坠落.甲和乙都认为是由于飞机前进时.流过机翼上方与下方的空气速率不同.使机翼下方的力较大.因此.当飞机沿水平方向快速前进时.机翼上方与下方受到的压力不同.可以产生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以克服重力.飞机因而得以升空.并在空中保持飞行高度.不致坠落.丙则认为:飞机依靠向前的推进力.就能起飞升空.并改变飞行方向.进入一定的轨道.在重力作用下绕着地球飞行.依据以上所述.回答以下各题:(1)对飞机如何获得向前的推进力.三位学生提出的主张.分别与汽车.轮船.火箭前进时使用的原理类似.下表中最适合用来说明这三种原理与学生主张间的对应关系的是 ABCDEF汽车甲乙甲丙丙乙轮船乙甲丙甲乙丙火箭丙丙乙乙甲甲(2)考虑飞机在近乎为真空的太阳中航行的可能性.下列选项中的学生.其所提出的飞机飞行原理不能用于太空航行的是A.甲.乙.丙 B.甲.乙 C.甲.丙 D.甲 E.乙(3)如果飞机依照三位学生主张的方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须有加速跑道才能升空升空后即没有向前推进力A甲.乙.丙甲.乙B甲.乙甲C甲.乙乙.丙D甲甲.乙(4)甲.乙两学生的主张飞机的升力来自机翼上.下方的空气的压力差.而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在稳定的气流中.流速愈快的地方.气体的压力愈小.如果飞机由水平地面起飞或在大气中飞行时.流经机翼的空气可视为稳定的气流.则依据甲.乙两学生的主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飞机的飞行高度固定时.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一定比机翼上方的大B.飞机要离地升空时.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必须比机翼上方的大C.飞机要离地升空时.机翼上方与下方的空气流速必须相等D.机翼上方与下方的空气流速相等时.飞机的飞行高度会下降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83886[举报]
有人利用安装在气球载人舱内的单摆来确定气球的高度,已知该单摆在海平面处的周期是T0,当气球停在某一高度时,测得该单摆的周期为T.求该气球此时离海平面的高度h,把地球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半径为R的球体.下面分别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本题的解答,你认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给出正确解法和结果.
甲:因为G=m()2R
G=m()2(R+h)
所以h=R[()-1]
乙:因为G=mg0 G=mg且T0=2π,T=2π
所以h=R[()-1].
丙:因为mω2R=mg0,mω2(R+h)=mg且T0=2π,T=2π
所以h=R[()2-1].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图(a)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示意图.重力加速度取g.
(1)为了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应适当抬高木板的
(2)细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的质量为M,实验要求m
.
(3)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一位同学按要求打出一条纸带如图12(b)所示,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l、2间的距离S12=
(4)保持细砂和砂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其对应的质量M,处理数据的恰当方法是作
”)图象.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细砂的质量,甲、乙、丙三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作出了小车的加速度a随合外力F变化的图线如图(c)、(d),(e)所示.
图(c)中的图线上部出现了弯曲,偏离了原来的直线,其主要原因是
图(d)中的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图(e)中的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为了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应适当抬高木板的
右
右
端(填“左”或“右”).(2)细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的质量为M,实验要求m
远小于
远小于
M(填“远大于”或“远于”).该实验的原理是,在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后,认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是mg
mg
,其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小车受到合外力的真实值为mMg |
m+M |
mMg |
m+M |
(3)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一位同学按要求打出一条纸带如图12(b)所示,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l、2间的距离S12=
1.60
1.60
cm,计数点4的速度v4=0.31
0.31
m/s,小车的加速度a=0.60
0.60
m/s2.(4)保持细砂和砂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其对应的质量M,处理数据的恰当方法是作
a-
1 |
M |
a-
(填“a-M”或“a-1 |
M |
1 |
M |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细砂的质量,甲、乙、丙三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作出了小车的加速度a随合外力F变化的图线如图(c)、(d),(e)所示.
图(c)中的图线上部出现了弯曲,偏离了原来的直线,其主要原因是
砂和砂桶的质量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
砂和砂桶的质量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
.图(d)中的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木板的倾角过小.
木板的倾角过小.
.图(e)中的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木板的倾角过大
木板的倾角过大
.(1)有一种新式游标卡尺,它的刻度与传统的游标卡尺明显不同.新式游标卡尺的刻线看起来很“稀疏”,使得读数显得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正确读取数据.通常游标卡尺的刻度有10分度、20分度、50分度三种规格;新式游标卡尺也有相应的三种,但刻度却是:19mm等分成10份,39mm等分成20份,99mm等分成50份,以“39mm等分成20份”的新式游标卡尺为例,如图所示.
①它的准确度是 mm;
②用它测量某物体的厚度,示数如图所示,正确的读数是 cm.
(2)用以下器材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值
A.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 B.电源E:电动势约为3.0V,内阻可忽略不计
C.电流表A1:量程为0~10mA,内电阻r1=20Ω;
D.电流表A2:量程为0~20mA,内电阻约为r2≈8Ω;
E.定值电阻R0:阻值R0=80Ω; F.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Ω;
G.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0Ω; H.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①为了测量电阻RX,现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以上的实验电路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甲”、“乙”或“丙”)
②滑动变阻器应该选 ;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 端;(填“a”或“b”)
③若某次测量中电流表A1的示数为I1,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则RX的表达式为:RX=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它的准确度是
②用它测量某物体的厚度,示数如图所示,正确的读数是
(2)用以下器材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值
A.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 B.电源E:电动势约为3.0V,内阻可忽略不计
C.电流表A1:量程为0~10mA,内电阻r1=20Ω;
D.电流表A2:量程为0~20mA,内电阻约为r2≈8Ω;
E.定值电阻R0:阻值R0=80Ω; F.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Ω;
G.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0Ω; H.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①为了测量电阻RX,现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以上的实验电路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②滑动变阻器应该选
③若某次测量中电流表A1的示数为I1,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则RX的表达式为:RX=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使用不同的游标卡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的结果分别如下:
甲同学:使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读数为120.45mm
乙同学:使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读数为120.4mm
丙同学:使用游标为10分度的卡尺,读数为120.4mm
从这些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读法正确的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同学:使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读数为120.45mm
乙同学:使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读数为120.4mm
丙同学:使用游标为10分度的卡尺,读数为120.4mm
从这些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读法正确的是
丙
丙
.要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r.现有如下器材:
A.待测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几千欧)
B.电压表 V2(量程15V,内阻约30kΩ )
C.定值电阻 R(3.0kΩ)
D.滑动变阻器R1(0~10Ω)
E.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9V,内阻约2Ω)
F.开关S及导线若干.
(1)因为所给V1、V2的内阻及定值电阻R都很大,即使它们并联所得电阻也很大,故最大值为10Ω的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必须使用
(2)待测电压表V1两端的电压值可以由V1的示数直接读出,通过V1的电流因缺少电流表而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借助题中给出的定值电阻R、电压表V2间接测出.为了测出通过V1的电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种电路,其中合理的是
(3)画出测量电压表V1内阻r的完整的实验电路图;
(4)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电压表V1内阻的表达式r=
;式中各直接测得量的意义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待测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几千欧)
B.电压表 V2(量程15V,内阻约30kΩ )
C.定值电阻 R(3.0kΩ)
D.滑动变阻器R1(0~10Ω)
E.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9V,内阻约2Ω)
F.开关S及导线若干.
(1)因为所给V1、V2的内阻及定值电阻R都很大,即使它们并联所得电阻也很大,故最大值为10Ω的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必须使用
分压
分压
接法(填“分压”或“限流”)才能对电路起到控制作用;(2)待测电压表V1两端的电压值可以由V1的示数直接读出,通过V1的电流因缺少电流表而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借助题中给出的定值电阻R、电压表V2间接测出.为了测出通过V1的电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种电路,其中合理的是
丙
丙
同学设计的电路.(3)画出测量电压表V1内阻r的完整的实验电路图;
(4)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电压表V1内阻的表达式r=
U1R |
U2-U1 |
U1R |
U2-U1 |
U1为电压表V1的示数,U2为电压表V2的示数
U1为电压表V1的示数,U2为电压表V2的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