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由于本节内容与代数.几何联系比较紧.故读者需对解斜三角形.解析几何中的圆锥曲线等知识非常熟悉方可. 三 经典例题导讲 [例1]在ABC中.已知a2=b2+bc+c2.则角A为( ) A. B. C. D.或 错解:选A 错因:公式记不牢.误将余弦定理中的“减 记作“加 . 正解:∵a2=b2+bc+c2=b2+c2-2bc(-)=b2+c2-2bc·cos ∴∠A= 选 C. [例2]在△ABC中.已知.试判别其形状. 错解:等腰三角形. 错因:忽视了两角互补.正弦值也相等的情形.直接由得..即.则.接着下结论.所求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正解:由得..即 则或.故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例3]过抛物线:y2=2px顶点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OA.OB,求证:直线AB过一定点,并求出这一定点. 分析: 对于向量a=(x1,y1),b=(x2,y2),有a//bx1y2-x2y1=0.可以用来处理解析几何中的三点共线与两直线平行问题. 证明:由题意知可设A点坐标为(,t1),B点坐标为(,t2) ∴=(,t1), =(,t2), ∵OA⊥OB,∴•=0•+t1•t2=0 t1•t2=-4p2 ① 设直线AB过点M(a,b),则=(a-,b-t2),=(-,t1-t2), 由于向量与是共线向量,∴(a-)(t1-t2)= (b-t2)(-) 化简得2p=b(t1+t2) 显然当a=2p,b=0时等式对任意的成立 ∴直线AB过定点,且定点坐标为M 四 典型习题导练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416783[举报]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17世纪,科学家们致力于运动的研究,如计算天体的位置,远距离航海中对经度和纬度的测量,炮弹的速度对于高度和射程的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事物的变化规律作出判断,如根据炮弹的速度推测它能达到的高度和射程.这正是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function”一词最初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z,1646~1716)在1692年使用.在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在1859年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的《代徽积拾级》中首次将“function”译做“函数”.

  莱布尼兹用“函数”表示随曲线的变化而改变的几何量,如坐标、切线等.1718年,他的学生,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Bernoulli,1667~1748)强调函数要用公式表示.后来,数学家认为这不是判断函数的标准.只要一些变量变化,另一些变量随之变化就可以了.所以,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L.Euler,1707~1783)将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我们将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

  当时很多数学家对于不用公式表示函数很不习惯,甚至抱怀疑态度.函数的概念仍然是比较模糊的.

  随着对微积分研究的深入,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对函数的认识向前推进了.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P.G.L.Dirichlet,1805~1859)在1837年时提出:“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较清楚地说明了函数的内涵.只要有一个法则,使得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y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图象、表格还是其他形式.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集合概念的出现,函数概念又进而用更加严谨的集合和对应语言表述,这就是本节学习的函数概念.

  综上所述可知,函数概念的发展与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紧密相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函数概念不断得到严谨化、精确化的表达,这与我们学习函数的过程是一样的.

你能以函数概念的发展为背景,谈谈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函数概念的体会吗?

1.探寻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对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

2.莱布尼兹、狄利克雷等科学家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