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5所示的坐标中描出相应的实验数据点.并作出a ? m 图象和a ? 1/m图象.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089351[举报]
如图1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若测得某一物体质量m一定时,a与F的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在图2中画出a-F图象.
(2)根据图象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 .
(3)若甲、乙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后得出如图3所示的a-F图象.
试分析甲、乙两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甲: .
乙: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m?s-2) | 1.98 | 4.06 | 5.95 | 8.12 |
F/N | 1.00 | 2.00 | 3.00 | 4.00 |
(1)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在图2中画出a-F图象.
(2)根据图象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
(3)若甲、乙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后得出如图3所示的a-F图象.
试分析甲、乙两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甲:
乙:
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小车运动加速度.可由纸带求得.
(1)该同学对于该实验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B.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C.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其前提必须保证砂和砂桶总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
(2)如图乙所示是该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F是该同学在纸带上选取的六个计数点,其中计数点间还有若干个点未标出,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出AC间的距离为S1,BD间的距离为S2,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
(3)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时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
数据如表中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中作出F不变时a与
的图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该同学对于该实验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BC
A.该实验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B.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C.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其前提必须保证砂和砂桶总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
(2)如图乙所示是该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F是该同学在纸带上选取的六个计数点,其中计数点间还有若干个点未标出,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出AC间的距离为S1,BD间的距离为S2,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
S1 |
2T |
S1 |
2T |
S2-S1 |
2T2 |
S2-S1 |
2T2 |
(3)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时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
1 |
m |
1 |
m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
小车加速度a/m?s-2 | 1.72 |
1.49 |
1.25 |
1.00 |
0.75 |
0.50 | ||
小车质量m/kg | 0.29 |
0.33 |
0.40 |
0.50 |
0.71 |
1.00 | ||
|
3.50 |
3.00 |
2.50 |
2.00 |
1.40 |
1.00 |
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将一辆小车放在长木板上,小车前端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一小盘,盘里放适量的砝码,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为m,车后端连一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小车运动时带动纸带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小车运动的情况.
该同学通过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M,通过在盘中增减砝码改变小车所受的合力F,研究纸带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几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盘与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可以近似认为等于
(2)在实验中为了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该同学采用了先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做
(3)通过表中1~4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砝码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图线如图2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该同学通过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M,通过在盘中增减砝码改变小车所受的合力F,研究纸带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几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M/kg | 1.00 | 1.00 | 1.00 | 1.00 | 1.25 | 1.50 | 2.00 | 2.50 |
F/N | 0.25 | 0.50 | 0.75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a/(m?s-2) | 0.25 | 0.51 | 0.74 | 0.99 | 0.80 | 0.67 | 0.50 | 0.40 |
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2)在实验中为了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该同学采用了先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3)通过表中1~4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通过表中4~8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砝码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图线如图2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小车运动加速度.可由纸带求得.
(1)该同学对于该实验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B.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C.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D.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其前提必须保证砂和砂桶总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
(2)如图乙所示是该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F是该同学在纸带上选取的六个计数点,其中计数点间还有若干个点未标出,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出AC间的距离为S1,BD间的距离为S2,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
(3)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时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
数据如表中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中作出F不变时a与
的图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该同学对于该实验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B.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C.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D.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总重力,其前提必须保证砂和砂桶总质量远远大于小车的质量
(2)如图乙所示是该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F是该同学在纸带上选取的六个计数点,其中计数点间还有若干个点未标出,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出AC间的距离为S1,BD间的距离为S2,则打B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
(3)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时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
1 |
m |
1 |
m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
小车加速度a/m?s-2 | 1.72 | 1.49 | 1.25 | 1.00 | 0.75 | 0.50 | ||
小车质量m/kg | 0.29 | 0.33 | 0.40 | 0.50 | 0.71 | 1.00 | ||
|
3.50 | 2.50 | 2.50 | 2.00 | 1.40 | 1.00 |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直径为D的圆环是用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制成的,其阻值为R,图中A,B,…,H为圆环的等分点,A点固定,P为滑片,且滑片P能沿圆环滑动,并保持良好的接触,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不计.当闭合电键S后,滑片P沿圆环顺时针滑动时,图中各表的示数会发生变化.甲、乙两同学按此电路图,分别做实验,并记下当滑片P在某些位置时各电表的示数.
表一甲同学测得实验数据
表二乙同学测得实验数据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请通过计算,分析完成表1中“位置A”下的空格.
(2)根据表1、表2中的实验数据,请通过比较、分析来说明甲、乙两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不同的原因: .
(3)根据(2)中的分析,请思考:当滑片P滑到G、A之间位置X时,则表2中“位置X”下的空格可能的数据(即各电表的示数)分别是
A.0.05A,0.75V,5.25V B.0.07A,1.05V,4.95V
C.0.16A,2.40V,3.60V D.0.25A,3.75V,2.25V.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表一甲同学测得实验数据
滑片P的位置 | 位置B | 位置C | 位置D | 位置E | 位置F | 位置x | 位置A |
电流表A的示数(A) | 0.25 | 0.20 | 0.18 | 0.17 | 0.18 | 0.19 | |
电压表V1的示数(V) | 3.75 | 3.00 | 2.70 | 2.55 | 2.70 | 2.85 | |
电压表V2的示数(V) | 2.25 | 3.00 | 3.30 | 3.45 | 3.30 | 3.15 |
滑片P的位置 | 位置B | 位置C | 位置D | 位置E | 位置F | 位置G | 位置x |
电流表A的示数(A ) | 0.24 | 0.17 | 0.13 | 0.11 | 0.09 | 0.08 | |
电压表V1的示数(V) | 3.60 | 2.55 | 1.95 | 1.65 | 1.35 | 1.20 | |
电压表V2的示数(V) | 2.40 | 3.45 | 4.05 | 4.35 | 4.65 | 4.80 |
(1)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请通过计算,分析完成表1中“位置A”下的空格.
(2)根据表1、表2中的实验数据,请通过比较、分析来说明甲、乙两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不同的原因:
(3)根据(2)中的分析,请思考:当滑片P滑到G、A之间位置X时,则表2中“位置X”下的空格可能的数据(即各电表的示数)分别是
A.0.05A,0.75V,5.25V B.0.07A,1.05V,4.95V
C.0.16A,2.40V,3.60V D.0.25A,3.75V,2.25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