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如图所示为用一个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径的示意图.由图知该公件内径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076873[举报]
(1)如图所示为用一个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径的示意图.由图知该公件内径是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图c)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090
1.090
cm.(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BCD
BCD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
方案二
方案二
,理由是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砝码/个数 | 0 | 1 | 2 | 3 | 4 |
砝码对木块压力/N | 0 | 2.00 | 4.00 | 6.00 | 8.00 |
测力计读数/N | 1.50 | 2.00 | 2.50 | 2.90 | 3.50 |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由图象可知,木块的重量为6
6
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力因素为0.25
0.25
.(1)如图所示为用一个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径的示意图.由图知该公件内径是______cm.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砝码/个数 | 0 | 1 | 2 | 3 | 4 |
砝码对木块压力/N | 0 | 2.00 | 4.00 | 6.00 | 8.00 |
测力计读数/N | 1.50 | 2.00 | 2.50 | 2.90 | 3.50 |
(1)如图所示为用一个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径的示意图.由图知该公件内径是______cm.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图c)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由图象可知,木块的重量为______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力因素为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砝码/个数 | 0 | 1 | 2 | 3 | 4 |
砝码对木块压力/N | 0 | 2.00 | 4.00 | 6.00 | 8.00 |
测力计读数/N | 1.50 | 2.00 | 2.50 | 2.90 | 3.50 |
(1)如图所示为用一个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径的示意图.由图知该公件内径是______cm.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图c)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由图象可知,木块的重量为______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力因素为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砝码/个数 | 1 | 2 | 3 | 4 | |
砝码对木块压力/N | 2.00 | 4.00 | 6.00 | 8.00 | |
测力计读数/N | 1.50 | 2.00 | 2.50 | 2.90 | 3.50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