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如图所示为用一个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径的示意图.由图知该公件内径是
1.090
1.090
cm.

(2)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BCD
BCD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块,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
方案二
方案二
,理由是
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该同学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木块对木块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砝码/个数 0 1 2 3 4
砝码对木块压力/N 0 2.00 4.00 6.00 8.00
测力计读数/N 1.50 2.00 2.50 2.90 3.5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图c)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由图象可知,木块的重量为
6
6
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力因素为
0.25
0.25
分析:(1)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是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估读.
(2)利用传感器进行弹力与弹簧形变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使实验更加准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胡克定律正确分析乙图,得出弹力与形变量之间关系等信息.
(3)方案一:对摩擦力的测量是采用“间接法”进行的,只有当弹簧秤拉动木块匀速运动时,拉力才与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它们大小相等.方案二:拉动木板时,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由于木块相对地面静止,则摩擦力与弹簧秤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采用描点法做出图象.
解答:解:(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10mm,游标读数为0.05×18mm=0.90mm,所以最终读数为10.90mm=1.090cm.
(2)A、根据胡克定律可知:F=k(l-l0)=kx,即弹簧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与弹簧长度不成正比,故A错误;
B、根据A选项的论述可知B正确;
C、在弹力与弹簧形变量图象上,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由此可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故C正确;
D、由于图象斜率不变,因此由实验可知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BCD.
(3)方案二更合理.理由是: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采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如下:
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在砝码对木块压力为0时,木块本身有重力,即对木板也有压力,所以木板对木块也有摩擦力,为1.50N.
所以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由题意可知,图象的斜率k=μ=
△f
△F
=0.25
在砝码对木块压力为0时,木板对木块也有摩擦力为1.50N.
即f=μF=μG=1.5N
所以木块重力G=6N.
故答案为:(1)1.090
(2)BCD
(3)方案二;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6;0.25.
点评:(1)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估读.
(2)通过实验、图象考查了对胡克定律的理解,角度新颖,是一道好题.
(3)在本实验中,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关键,因此,只有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拉力与摩擦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改进后的方案也是为了使读数更准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