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0  331392  331400  331406  331410  331416  331418  331422  331428  331430  331436  331442  331446  331448  331452  331458  331460  331466  331470  331472  331476  331478  331482  331484  331486  331487  331488  331490  331491  331492  331494  331496  331500  331502  331506  331508  331512  331518  331520  331526  331530  331532  331536  331542  331548  331550  331556  331560  331562  331568  331572  331578  331586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