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   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    ② 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④ 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17.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 A.曾经占领波兰     B.深刻反省历史 C.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回答18-20 题。 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40..(2007全国文综二)(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0  329124  329132  329138  329142  329148  329150  329154  329160  329162  329168  329174  329178  329180  329184  329190  329192  329198  329202  329204  329208  329210  329214  329216  329218  329219  329220  329222  329223  329224  329226  329228  329232  329234  329238  329240  329244  329250  329252  329258  329262  329264  329268  329274  329280  329282  329288  329292  329294  329300  329304  329310  329318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