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
1、国家不统一,部落间相互仇杀 2、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的入侵 |
领导人 |
穆罕默德 |
经 过 |
1、穆罕默德在麦加(610年创立伊斯兰教)传教 2、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元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公元630年,兵临麦加城,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4、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
重要动力 |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特点: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政治 |
日耳曼人灭西罗马帝国建立法兰克王国---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 实行有条件分封,欧洲封建等级制发展起来。 |
表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欧土地制度以土地为纽带,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
教会 |
罗马教廷至高无上 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
表现:政治上和王权分庭抗礼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
城市 |
1、10世纪时,西欧城市发展起来 2、市民阶级形成,早期资产阶级出现(来源与富裕商人和银行家) |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
拜占廷 帝国 |
1、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
补充:与西罗马帝国灭亡相距约一千年 1453-476=? |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战争名称 |
时间 |
结果 |
影响 |
希波战争 |
前5世纪 早期--中期 |
希腊获胜(马拉松战役) |
东西方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
亚历山大 东征 |
前4世纪后期 |
攻入埃及,灭波斯,达到印度建立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
罗马帝国 扩张 |
前27年-公元2世纪 |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
1、充满暴力与灾难 2、罗马文化传播到被征服区 |
对战争的评价 有利面:有利于征服地区与被征服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弊端: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通 道 |
丝绸之路,连接欧亚非三洲 |
使 者 |
阿拉伯人(其他贡献:创完整的代数学;《医学集成》、《医典》) |
阿拉伯数字 |
印度人发明,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
马可·波罗来华 |
①1271年沿丝绸之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 ②受到元世祖赏识,留在朝廷任职 ③17年后从海路回国,口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
注意:通过马可波罗对一大宫的描述可推知:马可波罗没到过日本
第8课、第9课 古代的科技与思想
文 字 |
文字 |
使用者 |
年代 |
特点 |
||||
象形文字(甲骨文) |
埃及人 |
公元前3000年左右 |
用图形表示文字 |
|||||
楔形文字(西亚) |
苏美尔人 |
与象形文字同时 |
一头粗一头细,像楔子 |
|||||
腓尼基字母 |
腓尼基人 |
|
是字母文字的前身 |
|||||
补充:腓尼基文→希腊文→拉丁文→欧洲字母 |
拉丁字母是世上最通用的字母 |
|||||||
宗 教 |
名 称 |
时 间 |
创 始 人 |
地 区 |
教义 |
|||
佛 教 |
前6世纪 |
乔达摩·悉达多 |
古代印度 |
众生平等,忍耐服从,灭欲 |
||||
基督教 |
1世纪 |
耶稣 |
巴勒斯坦地区 |
耶稣就是救世主,死后升“天堂” |
||||
伊斯兰教 |
7世纪 |
穆罕默德 |
阿拉伯地区 (麦加) |
世间只有唯一的真神真主安拉,穆罕默 德是真主的使者 |
||||
共同特点: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
||||||||
科 学 家 |
代表人物 |
国 别 |
成 就(地位) |
|||||
阿基米德 |
古希腊 |
杠杆定律&浮力定律 |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 |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
文 学 戏 剧 |
作品 |
作者 |
价 值 |
|||||
《荷马史诗》 |
荷马 |
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
||||||
《俄底浦斯王》 |
索福克勒斯 |
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
||||||
《天方夜谭》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
阿拉伯人 |
研究阿拉伯社会的重要资料 |
||||||
建 筑 |
名 称 |
建筑类型及地位 |
||||||
麦加大清真寺 (伊斯兰教建筑) |
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
|||||||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 |
巴黎最古老的、最高的天主教堂 |
|||||||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世界近代史部分(开始于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 艺 复 兴 |
时间 |
背景 |
地区 |
中心思潮 |
实质 |
代表人物 |
作用 |
14世纪前后 |
地中海地区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 |
意大利,随后扩展到欧洲 |
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个性,追求现世生活中的幸福 |
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
但丁《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
1、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2、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
发现“世界”和“人”的时代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
原 因 |
客观条件 |
主要经过 |
影响 |
|
1、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扩大 2、西欧国家“寻金热” |
1、指南针的应用 2、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 3、航海技术的进步 |
航海家 |
事迹 |
支持国家 |
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迪亚士 |
绕过非洲最南端,进入印度洋 |
葡萄牙 |
|||
达·伽马 |
到达印度,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
葡萄牙 |
|||
哥伦布 |
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 |
西班牙 |
|||
麦哲伦 |
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
西班牙 |
第12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3课 美国独立战争
第14课 法国大革命 第19课 美国南北战争
革命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
法国大革命(1789-1894) |
美国南北战争 |
|
时间:1861--1865 |
|||||
原因 |
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 新贵族(克伦威尔) |
资产阶级, 种植园主(华盛顿) |
资产阶级 (罗伯斯庇尔) |
资产阶级 (林肯) |
|
重要 文件 |
期间 |
不填 |
《
》 1776.7.4(国庆日) |
《
》 1789年 议会 |
《 宅地法》1862 《解放黑人》1862 |
过后 |
《
》 1689 英国议会 |
1787年宪法 联邦制国家建立 |
《法典》 1804 拿破仑 |
不填 |
|
导火线 |
苏 |
波 |
三 |
林肯当选总统 |
|
开端 |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
来克星顿的枪声 |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
1861年4月南方独立,挑起内战 |
|
经过 |
1、1645年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 2、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共和国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 3、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 4、1688年 ,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
(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 (1775年)
(2)建军:华盛顿成为大陆军总司令 (3)建国: (1776年7月4日) (4)转折: (1777年) (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 (1781年) (6)结果: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3年) |
1、 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监狱 2、颁布 3、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处死国王 4、高潮: 的恐怖策 5、结束:1794年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推上断头台 |
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2失利:初期北方军队准备不足,缺乏优秀将领,一再失利 3转折:1862年林肯颁布 4胜利:1865年北方获胜 |
|
特点 |
革命较早但不彻底 |
双重性:既是,又是 |
革命最大最彻底 |
第二次资产阶革 |
|
结果 |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统治确立起来。 |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 1783 真正独立 |
结束了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北方取得胜利,维护了美国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
|
意义 |
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君主立宪制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
(1)性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3)推动了对欧美的革命进程。 |
1、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2、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3、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
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2、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有一大障碍,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
同: 原因相同---资产阶级需要掌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领导阶级相同---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
革命动力相同:人民 都处死了封建君主(查理一世;路易十六)
影响相同---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广泛
异: 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阶级除了资产阶级还有新贵族
特点不同---英国反复曲折,建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大革命是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主要方式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和平方式进行
法国大革命用武力方式进行
拿破仑帝国
背 景 |
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政局动荡,资产阶级希望稳定统治秩序 |
时 间 |
1804年--1814年 |
措 施 |
1、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颁布
2、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军队,扩法国疆域,控制欧洲很多地区(对拿破仑的评价) |
战争性质 |
1、 革命性: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 侵略性:损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
(对拿破仑的评价)
肯定的一面:
否定的一面
15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21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两次工业革命 |
时 间 |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相同点: ①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进入垄断阶段 不同点 ①前者科学技术联系不紧密。第二次的发明者大多是科学家②第一次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广。 ③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日本德国) |
最早国家 |
英国 |
美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
|
前 提 |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
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建立 |
|
开 始 |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惯广泛应用 |
|
标志性 发明 |
瓦特--蒸汽机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内燃机(卡尔本茨)-汽车飞机时代 发电机(西门子)--电气时代 |
|
其它发明 |
汽船:富尔顿(美国) 1807 火车机车:史蒂芬孙(英国)1814 |
1789电灯(爱迪生)、电话(贝尔) 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 |
|
新生产组织 |
工厂制 (从手工工场过渡到工厂) |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
|
完 成 |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 |
|
影 响 |
1、 2、 3、 |
1、 2、 3、 |
|
性 质 |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革命 |
第16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三 角 贸 易 |
时间 |
新航路开辟之后 |
|
国家 |
葡萄牙(最先),西班牙,英国(后来居上),法国 |
||
路线 |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主要的是奴隶贸易) |
||
影响 |
1、殖民国:
2、 非洲: |
||
日 不 落 帝 国 |
形 成 |
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18世纪后半期成为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
|
入侵印度 |
沿海据点,进行贸易活动→蚕食印度土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
||
影 响 |
1、造成了印度的贫穷与落后
2、殖民者利用掠夺的财富发展本国生产,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殖民地作为广阔的市场,也刺激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
结 果 |
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
||
第17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印度反英斗争 |
原 因 |
工业革命后,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
时 间 |
1857年--1859年 |
|
领导者 |
封建王公(以章西女王为代表) |
|
性质 |
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
|
意 义 |
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 沉重的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
|
拉美独立运动 |
对 象 |
西班牙、葡萄牙 |
原 因 |
1、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不满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
领导者 |
玻利瓦尔(南美的解放者)
圣马丁 |
|
性 质 |
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
|
结 果 |
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起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
第18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英 国 宪 章 运 动 |
背景 |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更加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工人运动兴起 |
||
时间 |
1836年--1848年 |
|||
政治纲领 |
《人民宪章》 |
|||
目的 |
争取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
|||
地位 |
世界上 群众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 |
|||
不足 |
|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诞 生 |
条 件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社会经济条件) |
||
欧洲工人运动兴起(阶级基础) |
||||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个人因素) |
||||
主要内容 |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
诞生标志 |
1848年
的发表 |
|||
作用 |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
补充:《共》的内容:1、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奋斗 |
||||
巴 黎 公 社 |
背 景 |
1、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2、新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
||
经 过 |
1、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成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5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 |
|||
意义 |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大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
失败原因 |
1、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根本原因) 2、反动势力强大(直接原因) |
|||
第20课 俄国废除农奴制
背 景 |
1、 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 境况悲惨,暴动频繁 |
时 间 |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废除农奴制 |
内 容 |
1、农奴在法律上是
2、地主再 农奴和 他们的生活 3、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 |
性 质 |
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影 响 |
1、推动
2、保留了 ,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1868 明治天皇)
背 景 |
1、
幕府统治危机: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等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3、前提:部分中下级武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 |
|
内 容 |
1、政治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 3、社会生活方面:“文明开化” |
|
性质 |
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影 响 |
1、日本逐渐转变为
,摆脱了 ,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转折点; 2、封建残余势力依然强大,富有侵略性,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
|
改革的作用:改革社会中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
||
第23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 景 |
1、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同盟国(德、奥匈,意)VS协约国(英、法、俄) |
原 因 |
(根本原因) |
目 的 |
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
时间 |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
导 火线 |
|
战 场 |
主要在欧洲(后扩展到亚洲、非洲、太平洋地区) |
转折性战役 |
凡尔登战役 |
战争的扩大 |
1917年,美国、中国等参加协约国 |
结 果 |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
性 质 |
帝国主义战争(其中塞尔维亚是正义之战,但总体而言为帝国主义战争) |
影响 |
1、
2、 3、 |
第24课 思想和思想的力量
国 家 |
代表人物 |
地位 |
主张或成就 |
作 用 |
|
法 国 |
伏尔泰 |
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 |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主张开明的君主专政。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武器 |
|
法 国 |
孟德斯鸠 |
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美国1787年宪法实践了这一理论) |
|||
英 国 |
牛 顿 |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
力学: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力学三定律) 天文学:万有引力 数学:微积分力学 |
力学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
|
英国 |
达尔文 |
伟大的生物学家 |
《物种的起源》,生物进化论 |
1、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上 2、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 3、沉重的打击了神权统治的基础 |
|
德国 |
爱因斯坦 |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
相对论(1905) |
1、为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 时代的大门。 2、在哲学上也有重要作用 |
|
第25课 世界的文学杰作
国 家 |
代表人物 |
成
就 |
名言 |
地 位 |
德 国 |
贝多芬 |
《英雄交响曲》拿破仑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
交响曲之王、乐坛雄狮 |
俄 国 |
托尔斯泰 |
《战》《安》《复》 |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
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荷 兰 |
梵 高 |
《 向日葵 》 |
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 |
用生命作画的人 |
奥地利 |
约翰·斯特劳斯 |
《蓝色多瑙河》 |
不填 |
圆舞曲之王 |
文明初现 |
公元1世纪前后 |
统 一 |
公元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
改革时间 |
公元7世纪中期(686年) 领导人:孝德天皇 |
学习榜样 |
中国隋、唐 |
改革内容 |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
意义 |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