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二中2011届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 完成10-11题。
南岭地区 |
>60% |
天山地区 |
20-60% |
华北地区 |
<30% |
江淮地区 |
30-40% |
浙江丘陵 |
>60% |
成都平原 |
<40% |
云贵高原 |
<40% |
西北地区(除天山地区) |
<5% |
10.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 )
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
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
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地形平坦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
11.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B.降水量增大,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
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径流系数增大,对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答案]10、D 11、B
[解析]10、华北地区系数较浙江丘陵的小,主要是因为华北地区位于北方,降水少而蒸发量大,故排除A。云贵高原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多,但由于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使得河流水下渗严重,故径流系数就较小,故B错。C错在云贵高原是地形崎岖。同是南方的南岭地区、浙江丘陵的径流系数大于江淮地区和程度平原,同是西北地区,天山地区的径流系数就大于非天山地区,说明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所以选D。
11、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时河水暴涨,地表径流将增大。故A正确。径流系数增大,说明降水量更多的变成径流补给河流,下渗的变少涵养的水源也就是变少,这就造成雨季河水暴涨,旱季河水水位严重下降,而这对气候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故CD正确。降水量增大时,若蒸发较大,那么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并不一定强,故D不正确。
37.(上海市长宁2011年4月高三地理质量调研试卷) 读我国流动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发布了一份《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也称“白皮书”)郑重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材料二:“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
||
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 |
流出 |
流入[ |
|
四川16.8% 安徽11.3% 湖南11.0% 江西8.6% 河南7.4% 湖北6.3% 其余38.6% |
广东36.7% 浙江9.0% 上海7.6% 江苏6.4% 北京6.6% 福建5.1% 其余28.6% |
||
流动人口 城乡构成 |
乡村 |
75.6% |
22.8% |
城市 |
24.4% |
77.2% |
材料三:根据2009年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1)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6分)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6分)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出和流入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说明对流入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4)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简述城市化与“半城市化”的主要区别。(4分)
(5)城市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4分)
(6)你认为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答案]
(1)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呈现就近流动趋势;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6分)
(2) 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6分)
(3)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等(4分)
(4)城市化过程农村人口会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半城市化”只是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和生活。(4分)
(5)保持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4分)
(6)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流出区的经济水平;提高进城农民工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回答有理可酌情给4分)
[解析]
(1)从材料二和三可得出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①从流入省区可知,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②从流入和流出省区的城市可知,呈现就近流动趋势。③从流动的城乡人口比例可知,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④从材料三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先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可从流动特点分析,即农村大量青壮年流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①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③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
(3)人口流动对流入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加快城市化的进度,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4)城市化过程是城市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即农村人口会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半城市化”只是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城市户口。
(5)假若我国城市化进度变快,但是经济水平却跟不上,容易出现畸形城市化,如果城市化速度落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保持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是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6)注意材料对“半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