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某区域小流域图。据此判断14-15题。
14.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河东部地区的降水转变为地下水更充分
B.图示时期河流处于枯水期
C.图示时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该地区的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5.A处潜水自由水面离地表面可能是 ( )
A.8米 B.16米
C.24来 D.32米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匡某时高空气压值为4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圉(单位:米)。Pa、Pb、Pc分别表示A、B、C三地在海拔5700米水平面的对应点土气压值。读图判断12-13题。
1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Pa>Pb>Pc B.Pa<Pc<Pb
C.Pc>Pb>Pa D.Pa=Pb=Pc
13.此时,A、B两地近地面的天气特征和C地近地面的风向分别是 ( )
A.晴朗阴雨东南风
B.阴雨晴朗西北风
C.晴朗阴雨西北风
D.阴雨晴朗东南风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原因是( )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犬,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酋先供近地面大气吸收
11.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逐日测量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7-9题。
7.太阳在a位置时,测量出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北京时间是12:40,下列关于该中学所在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该日昼长11小时
B.该El有太阳直射现象
C.该地气候类型与北京相同
D.该地位于巢湖的西南部
8.太阳在b位置过一天,该小组观测到的日出方位为
( )
A.正东 B.东北
C.东南 D.正南
9.太阳从b到c的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敦炎热干燥 B.珠穆朗玛峰雪线最低
C.珠江口出现成潮 D.合肥昼渐短、夜渐蜓
下图是某大洲沿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判断5-6题
5.甲国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回归线穿过,境内有沙漠分布
B.人口众多,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C.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D.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6.图中山脉的成因是 ( )
A.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属于消亡边界
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属于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属于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属于生长边界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套转轨道均分。读图完成3-4题。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
A.丁-丙 B.甲一丁
C.丙一乙 D.乙-甲
4.下表为巢湖某异连续三臣的日落对问,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下列山脉都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回答1-2题。
1.对以上山脉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六盘山 B.③昆仑山 C.④一南岭 D.⑥一长白山
2.关于山脉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山脉--年降水量200ram以上与以下、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B.③山脉--内流区与外流区、高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⑤山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孙麦与水稻种植医的分界线
D.⑥山脉--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种植业医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24~25题:
24.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5.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20-23题:
20.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的变化 B.经度位置的变化
C.海拔高度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变化
2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22.P处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23.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 )
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18-19题:
18.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 )
A.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19.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 )
①高压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