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立人学校2009届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第Ⅰ卷均为必考题,第Ⅱ卷包括必考和选考两个部分。
第Ⅰ卷(必考)
本卷共18小题,每题6分.共10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与分布”、“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 B.都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C.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D.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2.右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
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水参与c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B.b在叶绿体囊状结构上进行
C.a中产生的O2,参与c的第二阶段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囊状结构
3.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哺乳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
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B.D点时种群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量,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
因素的的限制
D.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4.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有 ( )
①甘蔗、苹果都可作为鉴定还原性糖的理想材料
②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分布均匀且数量较多的地块进行
③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途径
④通过建立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模型来探究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
⑤小生态瓶的稳定性与物种组成、营养结构有密切关系,但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关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5.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过程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B.③过程只需要、氨基酸、核糖体、酶、就能完成
C.人的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图中只有①②过程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6.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 ②沼气和水蒸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 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7.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硫酸;③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氨水;④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 (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各项中的两个量,其比值一定为2:1的是……………( )
A.在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物质量之比
B.22.4LCO2与
C.相同温度下,0.2mol?L-1醋酸溶液与0.1mol?L-1醋酸中的c(H+ )之比
D.液面均在“
9.在一定温度下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如下反应:
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若在相同条件下,x分别为2或3时,均按起始物质的量为0.6molA、0.3molB、1.4molC充入容器中,分别达到平衡状态,两平衡状态中C的体积分数为( )
A.两者都小于a% B.两者都大于a% C.两者都等于a% D.无法确定
10.根据表1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表1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Q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11.下列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学科网
A.10mL0.1mol/L氨水与10mL0.1mol/L盐酸混合:学科网C(Cl―)> C(NH4+)> C(OH―)>C(H+)学科网
B. 10mL0.1mol/L NH4Cl溶液与5mL0.2mol/L NaOH溶液混合:学科网C(Na+)=C(Cl-)>C(
D.10mL0.5mol/LCH3COONa溶液与6mL1mol/L盐酸混合: 学科网C(Cl―)>C(Na+)> C(OH-)>C(H+)学科网
12.《化学教育》报道了数起因食用有“瘦肉精”的猪肉和内脏,而发生急性中毒的恶性事件。这足以说明,目前由于奸商的违法经营,已使“瘦肉精”变成了“害人精”。“瘦肉精”的结构可表示如图下列关于“瘦肉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质量为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分子式为C12H19Cl3N2O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两个相同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和B,质量均为m,用长度相同的两根细线把A、B两球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并用长度相同的细线连接A、B两个小球,然后,
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在小球A上,此时三根线均处于伸直状态,
且OB细线恰好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如果两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
则力F的大小为( )
A.0 B. C. D.
14、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 s内两车逐渐远离
B.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
C.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则从图中可以看出( )
A这列波的波长为
B波中的每个质点的振动周期为4s
C若已知波沿x轴正向传播,则此时质点a向下振动
D若已知质点b此时向上振动,则波是沿x轴负向传播的
16、
A.知道飞船的运动轨道半径和周期,再利用万有引力常量,就可以算出飞船的质量
B.宇航员从船舱中慢慢“走”出并离开飞船,飞船因质量减小,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减小,则飞船速率减小
C.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的椭圆轨道上运动,在进入大气层之前的过程中,返回舱的动能逐渐增大,势能逐渐减小
D.若有两个这样的飞船在同一轨道上,相隔一段距离沿同一方向绕行,只要后一飞船向后喷出气体,则两飞船一定能实现对接
17、如图所示,有两细束平行单色光a、b射向空气中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的上表面,已知玻璃砖足够大,不考虑玻璃砖侧面折射和反射。若玻璃对单色光a的折射率小于对单色光b的折射率,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砖中a光比b光速度小
B.在玻璃砖中的两光束仍然是平行的
C.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光束之间的距离
一定比射入前的要小;
D.无论增大或减少两光束入射到上表面的入射角,
两光束最终都能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
18、矩形导线框abcd固定在匀强磁场中,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规定磁场的正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若规定顺时针方向为感应电流I的正方向,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 )
第Ⅱ卷 必考部分
第Ⅱ卷必考部分共9题,共157分。
19、Ⅰ、(8分)为了探知某未知电阻Rx的阻值,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测量。
(1)用多用电表测量时,调零后在用“×
(2)用伏安法测量时,已知电压表内阻为2.50×103Ω,电流表内阻为20.0Ω,请完成方框中测量电阻Rx的电路图的连线。若正确操作得到的读数分别为25.0V、20.0mA,则电阻的真实值为__ ___Ω。
Ⅱ、 (10分)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小车、计时器一个、米尺。
(1)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 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1从静止开始下滑至斜面底端A2,记下所用的时间
② 用米尺测量A1与A2之间的距离s,则小车的加速度____________。
③ 用米尺测A1相对于A2的高h 。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________。
④ 改变_________________,使A1与A2之间的距离s不变,重复上述测量。
⑤ 以h为横坐标,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用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以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
(2)若考虑摩擦力的影响,还能用以上实验装置
与步骤,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
你的意见是________。(填“能”或“不能”)
20、(15分)如图所示,长为R的轻绳,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连接一只小球。小球接近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现给小球一沿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小球开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设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绳突然断开,已知小球最后落在离小球最初位置4R的地面上,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图中所标 v0的数值未知)
(1)绳突然断开时小球的速度;
(2)小球刚开始运动时,对绳的拉力。
21、(17分)如图所示,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每隔0.2秒钟通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重力加速度g=
求:(1)斜面的倾角a;
(2)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m;
(3)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22、(22分)在场强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正电q的小球在O点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曲线如图所示.已知此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该点到x轴距离的2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运动到任意位置P(x,y)处的速率v.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第一次下降的最大距离ym.
(3)当在上述磁场中加一竖直向上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时,小球从O静止释放后获得的最大速率vm.
23.(14分)A、B、C、D、E、F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均未列出)。
(1)若A是常见金属单质,与B的水溶液反应生成C和D。D、F是气体单质,D在F中燃烧时发出苍白色火焰。则F所对应的元素在周期表位置是 ,
反应②(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
(2)若A、D为短周期元素所组成的固体单质,一种为金属,另一种为非金属。且③④两个反应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则反应①、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 ;
④ 。
(3)若A、D、F都是短周期非金属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C是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则物质B的晶体类型是 ,
分子E的结构式是 。
24.(16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和比较SO2和Cl2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气体,检查E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SO2气体,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同学在实验开始时发现打开A装置中的分液漏斗活塞K后,漏斗中液体并没有流下,你认为可能原因是:
(3)反应开始后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 :(填写序号)
①都褪色 ②都不褪色 ③B褪色,D不褪色 ④B不褪色,D褪色
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 ,D: 。
(4)第二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和Cl2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l2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快。为了探讨SO2和Cl2按1:1通入的漂白效果,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实验开始后,乙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乙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25.(17分)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氨的的合成和应用是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传统哈伯法合成氨工艺中,N2+3H2 2NH3 △H<0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K=______。升高温度,K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不同温度、压强下,合成氨平衡体系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见下表(2和H2的起始物质的量之比为1∶3 ) 。分析表中数据, ℃ MPa时H2转化率最高,实际工业生产不选用该条件的主要原因是 。
③下列关于合成氨说法正确是 。(填字母)
A.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NH3的产率
B.寻找常温下的合适催化剂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C.由于△H<0,△S>0,故合成氨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2)最近美国Simons等科学家发明了不必使氨先裂化为氢就可直接用于燃料电池的方法。它既有液氢燃料电池的优点,又克服了液氢不易保存的不足。其装置为用铂黑作为电极,加入电解质溶液中,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电极通入氨气。其电池反应为4NH3+3O2ㄔ2N2+6H2O。写出负极电极反应式 ,你认为电解质溶液应显 性(填“酸性”、“中性”、“碱性”),其原因是 。
26、(22分)
Ⅰ、(16分)(8分)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研究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鱼的情况
研究方法
鱼的数量每一个月是上一个月的2倍
①
4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鱼的增
长不受鱼的密度增加的影响
②
③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观察统计鱼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①
②
③
(2)假设该池塘最多能够容纳5万尾鲫鱼生长,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 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
(3)在调查鱼的神群密度时,常用的估算方法是 ,此方法是否适宜作为土壤动物
调查的估算方法? 。理由是 .
(4)从群落的角度分析,遭受破坏后的池塘能重新养鱼的过程属于 。
Ⅱ、(6分)为了研究胰腺的胰液分泌调节,某人从甲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该黏膜放入稀盐酸中浸泡,并过滤得到提取液。取3 ml提取液注入乙狗的静脉,5分钟后引起乙狗大量分泌胰液,并由此得出“小肠黏膜中存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某种物质”的结论。
(1)根据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该结论? 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若请你设计该实验,应如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