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理化试卷物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以下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日食和月食                                            B.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了

C.水中的倒影                                            D.雨后的彩虹

试题详情

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熔化            B.夏天,湿衣服变干――升华

C.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一一汽化            D.冬天,玻璃窗上形成的霜一一凝固

试题详情

3.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试题详情

4.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A.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向前滚动                   B.篮球从篮筐中下落

C.秋千从低处荡到高处                              D.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

试题详情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动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B.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C.发电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磁带是利用磁性材料记录信息的

试题详情

6.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只闭合开关S1,灯泡L正常发光,再闭合开关S2,则

试题详情

A.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                          B.电流表示数变小,灯变暗

C.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变大                             D.电路中的总功率变大

试题详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7.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m/s。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是由于物体对光发生了__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试题详情

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

(1)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纹,其目的是_________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

(2)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___________和手对瓶的摩擦力是平衡力。

试题详情

(3)瓶中水的体积是350m1.则水的质量是________kg。

(4)瓶中水喝光后,从瓶口向外吸气,瓶子变瘪,是由于瓶子受到_________的作用。

试题详情

9.如下图是某人看近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若他配戴的眼镜镜片中心的厚度为1.7mm,则该镜片边缘的厚度应_______1.7m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0.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内分别装入相同深度的水和酒精。则甲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_______乙烧怀底部受到酒精的压强;甲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________乙烧杯底部受到酒精的压力(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1.如图所示,开关闭合时,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按图中所示方向偏转。由此判断通电螺线管的a端为________极,电源的c端为________极。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2.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烧瓶做了一个演示潜水艇原理的模型,通过胶管A从烧瓶吸气或向烧瓶吹气,就可以使模型下沉或上浮。如图所示,模型静止在水中,从烧瓶中吸气使其下沉时,烧瓶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3.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出2006―2007年度奇思妙想十大发明,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六冲程引擎”,这种引擎在完成四冲程工作后,会把水注入汽缸,使水瞬间变成水蒸气,从而带动活塞运动,产生第五冲程,为汽车提供动力。第六冲程是让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变成可再次注入汽缸的水。其中第五冲程相当于四冲程内燃机的_________冲程,在第六冲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请你指出该“六冲程引擎”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三、作图与实验题(共14分)

14.(2分)如下图甲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试题详情

15.(2分)如下图乙所示,请你画出利用滑轮组向下用力提起木箱的绕绳方法。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6.(2分)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丙所示,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为了缩短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一种有效的操作建议: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7.(4分)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中:

(1)要用电压表测灯L2两端的电压.连接电路如图甲所示。图中只有一根导线连错了,请你在连错的导线上划“×”,并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

试题详情

(2)改正电路后,闭合开关。如图乙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 V,若电源电压为3V,则灯L1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V。

试题详情

18.(4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做许多物理买验,现将两只玻璃杯口对口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杯口之间的距离大约为lcm。把乒乓球放入其中的一个杯子中,双手扶稳杯子(如下图所示)。对准两个杯口中间用力吹气,乒乓球将________,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四、计算题(每题4分,共8分)

本题可能用到的公式:    

试题详情

19.小亮家铺设电路所用的电线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0A。他家原有用电器的总功率为1860W,又新买来一台“220V 1000W”的微波炉。在其它用电器全部使用的同时,他又将微波炉接入电路中,不久闻到一股电线烧焦的气味儿。

(1)求此时电路中的总电流。

(2)请你提出一条防止上述现象发生的合理建议。

试题详情

20.为了增强体能,全班同学进行爬楼梯训练。体重500N的小刚在10s内连续爬楼梯的总高度为7m。求:

(1)小刚爬楼梯所做的功。

(2)小刚爬楼梯的功率。

五、探究与应用题(共20分)

试题详情

21.(4分)如下图所示,小明和爷爷在湖中叉鱼,请你针对此情景,写出两个现象及其相关的物理知识(所列物理知识不能重复)。

试题详情

示例现象:小明看到水中的鱼;物理知识:光的折射

(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2.(4分)学完焦耳定律后,小红和小亮想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比较铝和锰铜这两种材料的导电性能。

试题详情

(1)他们应该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同的铝丝和锰铜丝。

(2)小红想在两个烧瓶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煤油,而小亮建议用水代替煤油。小亮的建议不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按小红的想法进行实验,接通电路后,他们发现甲烧瓶中煤油的温度比乙烧瓶中煤油的温度升高得慢,说明_______丝的导电性能较强。

试题详情

23.(4分)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    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    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1)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__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______  的改变,忽视了____   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试题详情

24.(8分)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电路接通后,小明发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时,电压表的示数也变小了,你认为电路连接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电路后,他将测得的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电压U/V

试题详情

2.5

试题详情

2.0

试题详情

1.5

试题详情

1.0

电流I/A

试题详情

0.30

试题详情

0.26

试题详情

0.22

试题详情

0.20

电阻R/Ω

 

试题详情

7.7

试题详情

6.8

试题详情

5.0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_____________Ω(保留一位小数)。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这说明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有体现,例如家里的白炽灯在刚开灯的瞬间,灯丝________________烧断(选填“容易”或“不容易”)。

试题详情

(4)小明还想测出一段电炉丝的电阻值,可是在连接电路时发现电流表已被烧坏;请你利用现有器材(电压未知的电源、量程合适的电压表、最大阻值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帮助小明设计一个不移动电压表就能测出这段电炉丝阻值的电路。把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电炉丝的符号为“”)。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