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如图所示,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那么小球从接触弹簧开始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弹簧保持竖直),下列关于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弹簧的弹性势能不断增大 | |
B. | 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 |
C. | 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 |
D. | 小球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总和先增大后减小 |
17.土星外层有一个环,为了判断它是土星的一部分还是土星的卫星群,可以测量环中各层的线速度V与该层到土星中心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判断( )
A. | 若是土星的一部分,则v∝R | B. | 若v2∝R则该层是土星的卫星群 | ||
C. | 若v∝$\frac{1}{R}$则该层是土星的一部分 | D. | 若是土星的卫星群,则v2∝$\frac{1}{R}$ |
16.某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后匀速.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探测器加速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 |
B. | 探测器加速时,沿竖直向下方向喷气 | |
C. |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沿竖直向下方向喷气 | |
D. |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
15.两个带正电的球A和B用轻弹簧相连,先设法静止在光滑地面上,现松开两球,并给A一向右的初速度,从开始至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
A. | 两球受的库伦力总是等大反向,所以库伦力做的总功为零 | |
B. | 球A的动能减小量小于电场力对A作的功 | |
C. | 球A的动能减小量等于球B的动能增加量 | |
D. | 球A、球B、弹簧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小 |
14.如图所示,在匀强磁场B中放一电阻不计的平行金属导轨,导轨跟大线圈M相接,导轨上放一根金属导体棒ab并与导轨紧密接触,磁感线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外力使导体棒向右做匀加速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中,M所包围的闭合线圈N内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是( )
A. | 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 B. | 没有感应电流 | ||
C. | 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 D. |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13.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到2公里高度时实现姿态控制和高度判断,转入变推力主发动机指向正下方的姿态,2公里以下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进行自由下落着陆成功.若已知月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地面重量加速度的六分之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嫦娥三号着陆器高度下降到100m之前机械能在减小,100m之后机械能不变 | |
B. | 嫦娥三号着陆器悬停时发动机需要工作 | |
C. | 嫦娥三号着陆器落上月面时的速度约3.6m/s | |
D. | 嫦娥三号着陆器还可以利用降落伞来实现软着陆 |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向较低能级跃迁,最多可放出三种频率的光子 | |
B. | 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故可以根据原子光谱来鉴别物质 | |
C. |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7.6天后就剩下一个原子核了 | |
D. | 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可能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 |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居里夫人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 |
B. | 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 |
C. | 压力和温度对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没有任何影响 | |
D. | 贝克勒耳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
10.如图所示,洗衣机的脱水桶采用带动衣物旋转的方式脱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水会从桶中甩出是因为水滴受到的力突然消失了 | |
B. | 水会从桶中甩出是因为水滴受到向心力很大的缘故 | |
C. | 加快脱水桶转动角速度,脱水效果会更好 | |
D. | 这是一种离心现象的应用 |
9.如图所示,两个啮合齿轮,小齿轮半径为10cm,大齿轮半径为20cm,大齿轮中C点离圆心O2的距离为10cm,A、B分别为两个齿轮边缘上的点,则A、B、C三点的( )
0 143715 143723 143729 143733 143739 143741 143745 143751 143753 143759 143765 143769 143771 143775 143781 143783 143789 143793 143795 143799 143801 143805 143807 143809 143810 143811 143813 143814 143815 143817 143819 143823 143825 143829 143831 143835 143841 143843 143849 143853 143855 143859 143865 143871 143873 143879 143883 143885 143891 143895 143901 143909 176998
A. | 线速度之比为1:1:1 | B. | 角速度之比为1:2:2 | ||
C. | 向心加速度之比为4:2:1 | D. | 转动周期之比为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