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
B. | 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 |
C. | 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 |
D. | 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的运动动能减小 |
分析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β衰变的电子不是来自核外电子,来自原子核;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极限频率,才会发生光电效应;根据轨道半径的变化得出动能的变化,结合能量的变化判断电势能的变化.
解答 解: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故B错误.
C、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C正确.
D、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根据$k\frac{Qe}{{r}^{2}}=m\frac{{v}^{2}}{r}$知,动能增大,则电势能减小,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了β衰变的实质、光电效应的条件、能级的跃迁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把带电体移近陶瓷瓶,会使陶瓷瓶带电 | |
B. | 形状不同或体积不同的两个带电物体接触后,电量不会平分 | |
C. | 电荷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 |
D. | 最小的电荷量是电子所带的电荷的绝对值,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量得出 |
15.如图所示,悬挂在O点的一根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有一个带电量不变的小球A.在两次实验中,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B.当B到达悬点O的正下方并与A在同一水平线上,A处于受力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θ,若两次实验中B的电量分别为q1和q2,θ分别为30°和45°,则$\frac{{q}_{2}}{{q}_{1}}$为( )
A. | 2:1 | B. | 3:1 | C. | $2\sqrt{3}$:1 | D. | $3\sqrt{3}$:1 |
12.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 同一次实验,结点的位置必须都拉到同一位置O点,不能随意变动 | |
B. | 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应使两细绳之间的夹角总为90度,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 | |
C. | 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尽量大些,大小要适当大些 | |
D. | 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
19.某班同学去部队参加代号为“猎狐”的军事演习,甲、乙两个小分队同时从同一处O出发,并同时捕“狐”于A点,指挥部在荧光屏上描出两个小分队的行军路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个小分队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 B. | 甲队的平均速度大于乙队 | ||
C. | 两个小分队运动的平均速率相等 | D. | 甲队的平均速率小于乙队 |
16.如图所示,P是一个很大的绝缘木板,水平放置,Q是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固定在板外.另一个可看作质点的带正电的小物体C,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图中的a点沿绝缘木板表面移动到b点,移动过程中C的带电量保持不变,它与绝缘木板间的摩擦不能忽略.关于C的这段运动过程,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C对P板的压力先变小后变大 | B. | C的受到Q的库仑力先变小后变大 | ||
C. | C的电势能先变大后变小 | D. | C的速度先先变大后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