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如图,相距2L的.AB、CD两边界间的空间区域存在两个方向相向的匀强电场,其中PT以上的电场方向竖直向下,下面的电场方向竖直向上.PQ上连续分布着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粒子,依次以相同水平初速v0垂直射入PT下方电场中,且有PQ=L.若从Q点射入的粒子恰从M点水平射出,满足MT=$\frac{L}{2}$,其轨迹如图.不计粒子重力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1)求PT上、下电场强度E1与E0的大小
(2)在PQ间还有许多水平射入电场的粒子通过电场后也能从CD边水平射出,求这些入射点到P点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
(3)若从M点射出的粒子恰从中点S孔垂直射入边长是α截面为正方形的容器中,容器中存在图中所示的匀强磁场,已知粒子运动半径小于α.为使粒子与器壁多次垂直碰撞后仍能从S孔射出,粒子与绝缘壁碰撞时无能量和电量损失,求磁感应强度B应满足的条件.
分析 (1)粒子在两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由图可得出粒子在两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分别沿电场方向和垂直电场方向列出物理规律,联立可解得电场强度的大小;
(2)根据电场强度的关系,结合速度公式求出运动的时间的关系,抓住LPR=2LRT,根据运动的周期性,找出PT距离在上下电场运动水平位移之和的通项表达式,从而结合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求出入射点到P点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
(3)作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图,结合轨道半径的通项表达式,结合半径公式求出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解答 解:(1)设粒子在E0和E1运动时间分别为t1、t2,到达R时竖直速度为vy,
根据 s=$\frac{1}{2}$at2,v=at,F=qE=ma
得 L=$\frac{1}{2}$a1t${\;}_1^2$=$\frac{1}{2}•\frac{{qE{\;}_0}}{m}t{\;}_1^2$ ①
$\frac{L}{2}=\frac{1}{2}{a_2}t{\;}_2^2$=$\frac{1}{2}•\frac{{qE{\;}_1}}{m}t{\;}_2^2$ ②
vy=$\frac{{q{E_0}}}{m}{t_1}$=$\frac{{q{E_1}}}{m}{t_2}$ ③
v0(t1+t2)=2L ④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E1=2E0
则有 E0=$\frac{9mv_0^2}{8qL}$,E1=$\frac{9mv_0^2}{4qL}$
(2)由E1=2E0及③式可得t1=2t2
则LPR=2LRT
设粒子第一次达PT直线用时△t,水平位移为△x,竖直位移为△y,则
△x=v0△t ⑤
$2L=n(△x+\frac{△x}{2})$(n=1,2,3…) ⑥
△y=$\frac{1}{2}\frac{{q{E_0}}}{m}(△t){\;}^2$⑦
由⑤~⑦式联立并代入E0解得 $△y=\frac{L}{n^2}$(n=1,2,3…)
讨论:若n为偶数,粒子从PT下方垂直CD射出电场
若n为奇数,粒子从PT上方垂直CD射出电场
(3)为使粒子仍能从S孔射出,其运动轨迹如图示意,设粒子运动的半径为R1
则 R1=$\frac{a}{2(2n+1)}$( n=0,1,2…)
又 qv0B=$\frac{{mv{\;}_0^2}}{R_1}$
解得 B=$\frac{{2(2n+1)m{v_0}}}{qa}$(n=0,1,2,3…)
答:(1)PT上、下电场强度E1与E0的大小分别为 E0=$\frac{9mv_0^2}{8qL}$,E1=$\frac{9mv_0^2}{4qL}$;
(2)这些入射点到P点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为 $△y=\frac{L}{n^2}$(n=1,2,3…)
(3)磁感应强度B应满足的条件为 B=$\frac{{2(2n+1)m{v_0}}}{qa}$(n=0,1,2,3…).
点评 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要把握其运动规律,在电场中利用几何关系得出其沿电场和垂直于电场的运动规律;而在磁场中也是要注意找出相应的几何关系,从而确定圆心和半径.
A. | 重力势能只由重物决定 | |
B. | 重力势能不能有负值 | |
C. | 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绝对的 | |
D. |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
A. | 从b点飞出的带电粒子的速度最大 | B. | 从d点飞出的带电粒子的速度最小 | ||
C. | 从d点飞出的带电粒子的时间最长 | D. | 从b点飞出的带电粒子的时间最短 |
A. | 双星相互间的万有引力不变 | B. | 双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均增大 | ||
C. | 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动能均减小 | D. | 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增大 |
A. |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F=$\frac{m{v}^{2}}{r}$,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 |
B. |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v=$\frac{2πr}{T}$,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匀速圆周运动的一个公式,它是由速度的定义式得来的 | |
C. |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frac{{r}^{2}}{{T}^{2}}$=R,这个关系式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的 | |
D. |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使用的三个公式,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的 |
A. | 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 | |
B. | 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相同 | |
C. | 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左 | |
D. | 线框将绕MN转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