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
(1)下面列出了一些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砂和砂桶。除以上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多选)
A.天平(附砝码) B.秒表
C.刻度尺(最小刻度为mm) D.低压交流电源
(2)实验中,需要平衡小车和纸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正确的做法是 。
A.小车放在木板上,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放在木板上,挂上砂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砂桶的作用下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放在木板上,后面固定一条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为了保证砂和砂桶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拉力,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与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 _____。这样,在改变小车上砝码的质量时,只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就可以认为小车所受拉力几乎不变。(1分)
(4)如图为某次实验纸带,在相邻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打点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得:S1=0.55 cm,S2=0.94 cm,S3=1.35 cm,S4=1.76 cm,S5=2.15 cm,S6=2.54 cm。
①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 s;
②计数点“6”和“7”的位移S7比较接近于____________(填“A、B、C、D”序号)
A.2.76 cm B.2.85 cm C.2.96 cm D.3.03 cm
③打下“3”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3=_ __ m/s;小车的加速度a=__ ___ m/s2。(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5)某小组在研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记录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数据。在分析处理数据时,该组同学产生分歧:甲同学认为根据实验数据可以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图像,如图(甲),然后由图像直接得出a与M成反比。乙同学认为应该继续验证a与其质量倒数1/M是否成正比,并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倒数1/M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你认为 同学(选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
(6)另一小组在研究“小车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对小车的作用力F,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a-F图像,如图所示。发现图像既不过原点,末端又发生了弯曲,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过大,且砂和砂桶的质量较大
B.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过小,且砂和砂桶的质量较大
C.没有平衡摩擦力,且小车质量较大
D.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过小,且小车质量较大
【答案】(1)ACD;(2)C;(3)m<<M;(4)①0.1;② C ;③0.16;0.40;(5)乙;(6)B。
【解析】试题分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用砂桶的重力代表小车受到的合外力,需要用天平测砂桶和小车的质量,故选A项;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源为低压交流电源(4—6V),工作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可以计时,不需要秒表,故选D项、不选B项;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需用刻度尺测量距离,以求加速度和瞬时速度,故选C项。
(2)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来抵消摩擦力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小车轻放(静止)在长木板上,挂好纸带(纸带和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之间有摩擦力)、不挂砂桶,将长木板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形成斜面,轻推小车,使小车做匀速运动(纸带上两点间距离相等)即可,故C正确。
(3)砂桶和小车一起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砂桶:,对小车:,可得小车受到的拉力,加速度,本实验用砂桶的重力代表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拉力),由可知,,只有时,才有,所以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与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条件是。
(4)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周期为T0=0.02s,相邻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打点未画出,所以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T0=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比较接近于2.96cm,故选C项。
(5)反比例关系不容易根据图象判定,而正比例关系容易根据图象判定,故应该建立小车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的倒数关系图象,故应选乙方案。
(6)图象与横轴相交,说明需要用拉力平衡摩擦力,即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由(3)可知,小车受到的拉力,当m<<M时,即砂桶总重力远小于小车的重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砂桶的总重力,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成正比,如果砂和小桶的总质量太大,小车受到的拉力明显小于砂桶重力,加速度与砂桶重力(小车受到的合力)不成正比,a—F图象发生弯曲,不再是直线,故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