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1988年10月16日,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若正负电子对撞后消失而转化为光子,这个过程反应方程式为${\;}_{1}^{0}e$+${\;}_{-1}^{0}e$→2γ.若正负电子的能量全部转化为光子的能量,且这对光子频率相同,则光子的频率为$\frac{{E}_{k}+m{c}^{2}}{h}$.(已知电子质量为m,对撞时每个电子动能为Ek,普朗克恒量为h)分析 根据质量数与质子数守恒,书写核反应方程;
光子无静止质量,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之差求出质量亏损,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求出电子对撞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出光子具有的能量.由光子能量公式E=hγ,波速公式c=λγ求出光子的波长.
解答 解:(1)该反应方程为:${\;}_{1}^{0}e$+${\;}_{-1}^{0}e$→2γ.
(2)由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所以质量的亏损为:△m=2m
由质能方程,对应的能量为:△E=2mC2
根据能量守恒可知2hγ=2EK+△E=2Ek+2mc2;
解得,光子的频率$γ=\frac{{E}_{k}+m{c}^{2}}{h}$;
故答案为:${\;}_{1}^{0}e$+${\;}_{-1}^{0}e$→2γ,$\frac{{E}_{k}+m{c}^{2}}{h}$.
点评 本题要知道光子的质量为零,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时,电子对撞前的动能不能忘记,注意核反应方程书写的规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4.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个坑,其竖直截面为半圆,O为圆心,AB为沿水平方向的直径.若在A点以初速度v1沿AB方向平抛一小球,小球将击中坑壁上的最低点D点;若A点小球抛出的同时,在C点以初速度v2沿BA方向平抛另一相同质量的小球并也能击中D点.已知∠COD=60°,且不计空气阻力,则( )
A. | 两小球同时落到D点 | |
B. | 两小球在此过程中动能的增加量相等 | |
C. | 在击中D点前瞬间,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的瞬时功率之比为2:1 | |
D. | 两小球初速度之比v1:v2=$\sqrt{6}$:3 |
1.在物埋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牛顿首先通过实验测出方有引力常量 | |
B. | 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 |
C. | 安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 |
D. | 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
18.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测定某电源内阻r和一段电阻线的电阻率.ab是一段粗细均匀的电阻线横截面积S=0.1mm2,定值电阻R=2Ω,电源电动势E=9V,滑动片P与电阻线接触良好,aP的长度用x表示,电流表内阻及导线电阻不计.实验时闭合开关,调节P的位置,通过读数(电流表读数为I)、计算,将x和与之对应的$\frac{1}{I}$数据记录在表
(1)在图2中画出$\frac{1}{I}$-x图象
(2)图象纵轴上的截距表达式为b=$\frac{R+r}{E}$,斜率的表达式为k=$\frac{ρ}{Es}$ (用R,r,E,ρ,S表示,不必带入数据),根据图象和相关数据,求出该电源的内阻r=1.1Ω,电阻线电阻率ρ=9.9×10-7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x(m) | 0.10 | 0.20 | 0.30 | 0.40 | 0.50 |
$\frac{1}{I}$(A-1) | 0.45 | 0.56 | 0.67 | 0.78 | 0.89 |
(1)在图2中画出$\frac{1}{I}$-x图象
(2)图象纵轴上的截距表达式为b=$\frac{R+r}{E}$,斜率的表达式为k=$\frac{ρ}{Es}$ (用R,r,E,ρ,S表示,不必带入数据),根据图象和相关数据,求出该电源的内阻r=1.1Ω,电阻线电阻率ρ=9.9×10-7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