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B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以下是实验操作步骤:
A.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
B.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
C.记录纸上的O点是重锤垂直所指的位置,确定A球前、后的平均落点和B球碰撞后的平均落点,其方法是
用天平称量出两球的质量,用米尺测量出各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到O点的距离,如下表:
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可得:M点是B球的落点,则N点是A球在
②取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单位时间,用mA、mB和图中字母表示碰撞前的总动量p1=
③将表中数据代入发现p1
A.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
B.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
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
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
,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C.记录纸上的O点是重锤垂直所指的位置,确定A球前、后的平均落点和B球碰撞后的平均落点,其方法是
用尽可能小的圆把10个记录圈住,其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
用尽可能小的圆把10个记录圈住,其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
用天平称量出两球的质量,用米尺测量出各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到O点的距离,如下表:
mA/g | mB/g | OM/cm | ON/cm | OP/cm |
10.0 | 40.0 | 39.30 | 54.85 | 98.29 |
碰撞后
碰撞后
的落点,P点是A球在碰撞前
碰撞前
的落点.(填“碰撞前”或“碰撞后”)②取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单位时间,用mA、mB和图中字母表示碰撞前的总动量p1=
mA?OP
mA?OP
,碰撞后的总动量p2=mB?OM-mA?ON
mB?OM-mA?ON
.③将表中数据代入发现p1
小于
小于
p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分析: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使得两次到达底端的速度不变,用尽可能小的圆把10个记录圈住,其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碰撞后A球的速度比碰撞前小,根据该规律确定A球碰撞前后的落点.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除以时间等于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从而求出碰撞前后A、B两球的总动量.通过计算比较碰撞前后的总动量.
解答:解:为了使A球到达底端的速度不变,让A球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确定A球前、后的平均落点和B球碰撞后的平均落点,用尽可能小的圆把10个记录圈住,其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
①因为碰撞后A球的速度减小,可知N点是A球在碰撞后的落点,P点是A球碰撞前的落点.
②碰撞前A、B两球的总动量p1=mAvA=mA
=mA?OP.由表格中的数据知,A球碰后反弹,mBvB-mAvA′=mB?OM-mA?ON.
③通过表格中数据计算知,p1<p2.A球碰后反弹回去,在轨道上运动的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而消耗机械能,它再次运动到斜槽末端时,速度较碰撞后小,因此mB?OM-mA?ON比mA?OP要大
故答案为: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用尽可能小的圆把10个记录圈住,其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
①碰撞后,碰撞前;
②mA?OP,mB?OM-mA?ON;
③小于.
①因为碰撞后A球的速度减小,可知N点是A球在碰撞后的落点,P点是A球碰撞前的落点.
②碰撞前A、B两球的总动量p1=mAvA=mA
OP |
t |
③通过表格中数据计算知,p1<p2.A球碰后反弹回去,在轨道上运动的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而消耗机械能,它再次运动到斜槽末端时,速度较碰撞后小,因此mB?OM-mA?ON比mA?OP要大
故答案为: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用尽可能小的圆把10个记录圈住,其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的位置
①碰撞后,碰撞前;
②mA?OP,mB?OM-mA?ON;
③小于.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实验的原理,以及掌握实验中处理的方法,知道误差形成的原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