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某组同学“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将细绳一端 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研究a与F、m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钩码、天平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须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刻度尺.
(2)实验前平衡摩擦力的具体操作为:取下钩码,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并反复调节,直到轻推小车后,纸带上打出的点迹间隔均匀,即完成平衡摩擦力.
(3)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D(填字母代号)
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
B.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
C.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
D.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
(4)图乙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选取O、A、B、C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则每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打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0.653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0.66m/s2. (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分析 (1)根据该实验的实验原理、要求和减少误差的角度分析,平衡摩擦力作用后,进行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点的距离,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需要改变砝码的质量来代替小车的拉力.
(2)平衡摩擦力的具体操作为:取下钩码,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并反复调节,直到轻推小车后,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平衡摩擦力的基础上,使细绳与木板平行是为了让细绳的拉力充当小车所受合外力.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求A、B的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使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解答 解:(1)根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通过研究纸带来研究小车的速度,利用天平测量小车的质量,利用砝码的重力代替小车的合外力,所以需要刻度尺来测量纸带上点的距离,即还需要刻度尺.
(2)平衡摩擦力的具体操作为:取下钩码,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并反复调节,直到轻推小车后,纸带上打出的点迹间隔均匀,即完成平衡摩擦力.
(3)实验过程中,为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精确度,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目的是消除摩擦带来的误差,即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的拉力等于小车的合力,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每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则T=5t=0.1s;设0到1之间的距离为x1,以后各段分别为x2、x3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相应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v}_{B}=\frac{{x}_{AC}}{2T}=\frac{0.1859-0.0553}{0.2}$=0.653m/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x2-x1=a1T2
x3-x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frac{1}{2}$(a1+a2)
得:a=$\frac{0.1859-0.1173-0.0553}{0.02}$=0.66m/s2.
故答案为:(1)刻度尺;(2)间隔均匀;(3)D;(4)0.653;0.66
点评 明确实验原理往往是解决实验问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熟练应用所学基本规律解决实验问题,难度适中.
A. | 对地面的压力为28 N | B. | 对地面的压力为24 N | ||
C. | 所受摩擦力为12N | D. | 所受摩擦力为4$\sqrt{3}$N |
A. | 甲做匀加速运动,乙做匀减速运动 | B. | 甲、乙运动方向相反 | ||
C. | 甲、乙加速度方向相反 | D. | 甲的加速度比乙小 |
A. | 根据加速度公式a=$\frac{GM}{{r}^{2}}$,它绕太阳运行的加速度比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加速度小 | |
B. | 它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加速度比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大 | |
C. |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比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大 | |
D. | 根据速度公式V=$\sqrt{\frac{GM}{r}}$,它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比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小 |
A. | 卫星从图示位置再经过时间6t一定又回到A点的正上方 | |
B. | 卫星从图示位置再经过时间6.5t一定运行至赤道的正上方 | |
C. |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为$\frac{πR}{3t}$ | |
D. |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frac{9g{R}^{2}{t}^{2}}{{π}^{2}}$)${\;}^{\frac{1}{3}}$ |
A. | 1:2 | B. | 2:1 | C. | 1:4 | D. | 4:1 |
A. | 0.3瓦 | B. | 3瓦 | C. | 30瓦 | D. | 300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