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如图,直线为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光子频率的关系,己知直线的纵、横截距分别为-a、b,电子电量为e,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A. | 金属极限频率v0=b | |
B. | 普朗克常量h=$\frac{b}{a}$ | |
C. | 金属逸出功W0=a | |
D. | 若入射光频率为2b,则光电子的初动能一定为a |
分析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γ-W0=hγ-hγ0得出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通过图线的斜率和截距去求解.
解答 解:ABC、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γ-W0=hγ-hγ0知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与入射光频率v不成正比,
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根据图线斜率可得出普朗克常量即h=$\frac{a}{b}$,所以逸出功为hb=a.
横轴截距表示最大初动能为零时的入射光频率,此时的频率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也可能知道极限波长,故AC正确,B错误;
D、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入射光频率为2b,初动能为:h•2b-a=a,所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a,并非光电子的初动能一定为a,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方程EKm=hγ-W0=hγ-hγ0,知道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和光电效应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两端点A、B间的距离为L,传送带被锁定,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拉物体,使小物体以v1的速度由A点匀速滑行到B点.这一过程,拉力F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物体和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1.随后让传送带以v2(v2<v1)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仍用相同的力F使物体以v1的速度由A点匀速滑行到B点.这一过程,拉力F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物体和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2,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 W1=W2,P1<P2,Q1=Q2 | B. | W1=W2,P1=P2,Q1>Q2 | ||
C. | W1>W2,P1=P2,Q1>Q2 | D. | W1>W2,P1>P2,Q1=Q2 |
14.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10m/s,在t=0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此时x=1.25m处的质点正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 |
B. | x=1m处的质点在做简谐运动,其振动方程为y=0.4sin(10πt)(m) | |
C. | x=0.3m处的质点再经过0.08s可运动至波峰位置 | |
D. | 若该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个尺寸为30 m的障碍物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
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键S闭合且电路达到稳定时,流过灯泡A和线圈L(RL≠0)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在电键S切断的瞬间,为使小灯泡能比原来更亮一些,然后逐渐熄灭,则( )
A. | 必须使I2>I1 | |
B. | 与I1、I2大小无关,但必须使线圈自感系数L足够大 | |
C. | 自感系数L越大,切断时间越短,则I2也越大 | |
D. | 不论自感系数L多大,电键S切断瞬间I2只能减小,不会增大 |
11.如图所示,ab为半圆弧的水平直径,ab=1.5m,从a点平抛出一小球,小球下落0.3s后落到半圆弧的c点上,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小球抛出的初速度v0为( )
A. | 1.5 m/s | B. | 0.5 m/s | C. | 3 m/s | D. | 4.5 m/s |
18.如图所示,物体在平行于斜面向上、大小为5N的力F作用下,沿固定的粗糙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
A. | 等于零 | B. | 小于5N | C. | 等于5N | D. | 大于5N |
15.如图所示,为某一沿x轴正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若其波速为200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从图示时刻开始,经0.01s后,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0.8m | |
B. | 从图示时刻后的一小段时间里质点b的加速度将减小 | |
C. |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50Hz | |
D. | 若该波传播中遇到宽约4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
2.“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在离土星表面高h的圆形轨道上飞行,环绕n周飞行时间为t,土星半径为R,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关于土星质量M和平均密度ρ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 M=$\frac{4{π}^{2}(R+h)}{G{t}^{2}}$;ρ=$\frac{3π(R+h)^{3}}{G{t}^{2}{R}^{3}}$ | |
B. | M=$\frac{4{π}^{2}{n}^{2}(R+h)^{3}}{G{t}^{2}}$;ρ=$\frac{3π{n}^{2}(R+h)^{3}}{G{t}^{2}{R}^{3}}$ | |
C. | M=$\frac{4{π}^{2}{t}^{2}(R+h)^{3}}{G{n}^{2}}$;ρ=$\frac{3π{t}^{2}(R+h)^{3}}{G{n}^{2}{R}^{3}}$ | |
D. | M=$\frac{4{π}^{2}{n}^{2}(R+h)^{3}}{G{t}^{2}}$;ρ=$\frac{3π(R+h)^{2}}{G{t}^{2}{R}^{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