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如图所示,根据玻尔理论,①、②、③是氢原子发生的三种可能的跃迁,与它们对应的光谱线分别记为Ⅰ、Ⅱ、
Ⅲ.则下列光谱图中,与上述光谱正确对应的是哪个图?(图下方标的数值表示以纳米为单位的波长)

(2)如图所示,EF为水平地面,0点左侧是粗糙的,右侧是光滑的,一轻质弹簧右端固定在墙壁上,左端与静止在0点、质量为m的小物块A连接,弹簧处于原长状态.一质量为2m的物块B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下由C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已知物块B与地面EO段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F5
,物块B运动到O点与物块A相碰并一起向右运动(设碰撞时间极短),运动到D点时撤去外力F.物块B和物块A可视为质点.已知CO=5L,OD=L.求:

①撤去外力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②从D点返回后,物块B从O点开始向左运动直到静止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分析:(1)根据能级差算出三种光子的能量,然后根据能量与波长关系,求出三种光的波长即可正确解答.
(2)①根据动能定理求出B物体运动到O时的速度,碰撞过程由于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求出碰后AB共同速度,然后根据功能关系求解.
②根据功能关系求出AB一起返回到O点时的速度,此后A与B将分离,对B根据动量定理可求出其停止所用时间.
解答:解:(1)由能级变化关系可知①②③种情况下向外放出的光子能量;波长、波速、频率相关计算得频率值,光子能量计算可知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设B与A碰撞前速度为v0,由动能定理得:
(F-
F
5
) ×5L=
1
2
×2m
v
2
0

解得:v0= 2
FL
m

B与A在0点碰撞,设碰后共同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得:
2mv0=(2m+m)v1
解得:v1=
2v0
3
=
4
3
FL
m

碰后B和A一起运动,当它们的共同速度减小为零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为Epm,则由能量守恒得:
Epm=FL+
1
2
×3m
v
2
1

解得:Epm=
11FL
3

故撤去外力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pm=
11FL
3

(2)设A、B一起回到0点的速度为v2.由机械能守恒有:
Epm=
1
2
×3m
v
2
2

所以:v2=
1
3
22FL
m

经过0点后,B和A分离,B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度直线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由动量定理得:
-
Ft
5
=0-2mv2

解得:t=
10
3
22Fm
L

故从D点返回后,物块B从O点开始向左运动直到静止所用的时间是:t=
10
3
22Fm
L
点评:本题难点在于(2)题,考查了动量守恒与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注意把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多个小过程,同时A与B碰撞过程中有能量损失,这点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视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3?淄博一模)(1)如图,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水平气垫导轨和两光电门计时器A和B验证滑块M和钩码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先后通过A、B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滑块运动通过光电门B时,钩码未落地.

①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有
AB
AB
(填字母序号).
A.天平    B.刻度尺    C.打点计时器    D.秒表    E.测力计
②验证本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原理表达式为
mgsAB=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mgsAB=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用已知量和能直接测量的量表示).
③下列因素中可能增大实验误差的是
AD
AD
(填字母序号).
A.气垫导轨未调水平
B.滑块质量M和钩码质量m不满足m=M
C.遮光条宽度太小
D.两光电门间距过小
(2)在一次实验技能比赛中,一同学设计了如下电路来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该同学选好器材后,用导线将各器材连接成如图乙所示实物连线电路(图甲是其电路原理图),其中R0是保护电阻.

①该同学在闭合电键后,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在选用器材时,除了导线外,其它器材经检测都是完好的,则出现故障的原因是
jd部分断路
jd部分断路
,(请用接线柱处的字母去表达).
②该同学测量时记录了6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画出了U-I图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求出电池的电动势E=
1.48
1.48
V,内阻r=
0.50
0.50
Ω.
③若保护电阻R0的阻值未知,该电源的电动势E、内电阻r已经测出,在图乙的电路中只需改动一条线就可测量出R0的阻值.该条线是
jd
jd
,需改接为
je
je
.改接好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电流表示数为I,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内电阻用r表示,则R0=
E-U
I
-r
E-U
I
-r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