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1)图(b)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3.2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 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 m及对应的$\frac{1}{m}$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小车加速度a/m•s-2 | 1.90 | 1.72 | 1.49 | 1.25 | 1.00 | 0.75 | 0.50 | 0.30 |
小车质量m/kg | 0.25 | 0.29 | 0.33 | 0.40 | 0.50 | 0.71 | 1.00 | 1.67 |
$\frac{1}{m}$/kg-1 | 4.00 | 3.45 | 3.03 | 2.50 | 2.00 | 1.41 | 1.00 | 0.60 |
(3)某同学采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用砂桶和砂的重力充当小车所受合力F;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得出加速度a.分别以合力F 和加速度a作为横轴和纵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描出如图(c)所示的点迹,结果跟教材中的结论不完全一致.该同学列举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AC
A.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B.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低;
C.砂桶和砂的质量过大,不满足砂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实验条件;
D.测量小车的质量或者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过大.
分析 (1)利用逐差法△s=aT2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2)由图表所给的数据通过描点连线得出物体的加速度a和物体质量的倒数$\frac{1}{m}$之间的关系.
(3)①根据只有当F增大到一定值时物体才开始具有加速度,得出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够.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系统的加速度,最终求出绳子的拉力和沙和沙桶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只有m<<M时,才有F≈mg,才有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得出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沙和沙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③在拉力F=0时物体的加速度不为0,故有mgsinθ-μmgcosθ=ma,得出tanθ>μ.即在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过度).
解答 解:(1)从b图中看出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04s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得出:
a=$\frac{△x}{{t}^{2}}$=$\frac{(7.21-6.70)cm}{{(0.02)}^{2}{s}^{2}}$=$\frac{(7.21-6.70)cm}{0.04{\;s}^{2}}$=3.2m/s2
(2)表格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成正比,根据描点法画出图象,如图所示:
图象为一倾斜的直线,斜率k=$\frac{0.5-0.3}{1.00-0.60}$=$\frac{1}{2}$,
所以a=$\frac{1}{2m}$
(3)由图可知,当拉力为零时物体已有加速度,则说明平衡摩擦力过度;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绳子拉力为F,以沙和沙桶为研究对象mg-F=ma
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Ma
解得a=$\frac{mg}{M+m}$
故F=Ma=M$\frac{mg}{M+m}$=$\frac{M}{m+M}mg$
要物体M的加速度a正比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g.
则$\frac{M}{m+M}$为常数,即不随m的增大而变化,故有m+M≈M,所以必有m《M,而不满足m《M时,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a逐渐减小.故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沙和沙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选:AC;
故答案为:(1)3.2;(2)a=$\frac{1}{2m}$;(3)AC
点评 根据实验原理求出绳子的拉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沙与沙桶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摩擦因数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A. | 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 | |
B. | 贝克勒尔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 | |
C. | 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D. | 查德威克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具有复杂结构 | |
E. |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
A. | 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三物体重力做功相同 | |
B. | 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三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不相等 | |
C. | 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C物体的重力做功最多 | |
D. | 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B物体的重力势能改变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