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1)在利用重锤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其中A、B、C、D是相邻的四个计时点,它们到运动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62.99cm、70.18cm、77.76cm、85.73cm.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m/s2,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重锤质量为1.00kg.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7.62 J,动能的增加量为7.57J(取三位有效数字)(2)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得到一条纸带,三条纸带上第一、二点间的距离分别是1.0mm、1.9mm、4.0mm.那么一定存在操作错误的同学是丙,错误原因是先释放重物,后接通电源.
分析 根据下降的高度求出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C点的速度,从而得出动能的增加量.
解答 解:(1)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Ep=mghOC=1×9.8×0.7776J≈7.62J.
C点的瞬时速度为:
vC=$\frac{{x}_{BD}}{2T}$=$\frac{0.8573-0.7018}{0.04}$m/s≈3.89m/s,
则动能的增加量为:
△Ek=$\frac{1}{2}$mvC2=$\frac{1}{2}$×1×3.892J≈7.57J.
(2)若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则在0.02s内下降的高度为:
h=$\frac{1}{2}$gt2=$\frac{1}{2}$×10×0.022m=2mm,
可知由此可知乙同学的纸带最为理想,丙同学所得出的纸带,开始两点之间的距离明显大于2mm,着说明他在操作过程中开始打点时,纸带已经具有了速度,可能原因是先释放重物,后接通电源(或释放纸带初速度不为零等).所以操作错误的是丙同学.
故答案为:(1)7.62,7.57;(2)丙,先释放重物,后接通电源.
点评 纸带问题的处理时力学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要熟练应用运动学规律和推论进行求解,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小球a从距地面高H处由静止释放,同时将小球b从地面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经过时间t两球在距地面高度为h的空中相遇(不及空气阻力).若此时a、b两球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则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
A. | 相遇时a、b两球速度方向相同 | B. | 相遇后b球再经过$\frac{1}{2}$t到达最高点 | ||
C. | 相遇后b球再经过$\frac{3}{2}$t回到地面 | D. | $\frac{H}{h}$=$\frac{3}{2}$ |
20.人造地球卫星在地球表面所受的万有引力大小为G,它在距地球的球心高度等于地球的半径3倍时,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
A. | $\frac{G}{2}$ | B. | $\frac{G}{3}$ | C. | $\frac{G}{4}$ | D. | $\frac{G}{9}$ |
17.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 |
B. | 查德威克发现质子,核反应方程式是${\;}_{7}^{14}$N+${\;}_{2}^{4}$HE→${\;}_{8}^{17}$O+${\;}_{1}^{1}$H. | |
C. | .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 | |
D. |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
18.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为正弦曲线.从图中可以判断( )
A. | 在0~t1时间内,外力做负功 | B. | 在t1~t2时间内,外力做正功 | ||
C. | 在0~t3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 | D. | 在t1时刻,外力的瞬时功率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