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为了测量由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R为电阻箱,R0=5Ω为保护电阻.①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某同学已经在图乙所示电路中完成部分导线的连接,请你完成余下导线的连接.
②断开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再闭合开关S,读取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及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多组电压值U及电阻值R,并以$\frac{1}{U}$为纵坐标,以$\frac{1}{R}$为横坐标,画出$\frac{1}{U}$-$\frac{1}{R}$的关系图线(该图线为一直线),如图所示,由图线可求得电池组的电动势E=2.9V,内阻r=1.2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引起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电压表分流作用.
分析 (1)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
(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函数表达式,然后根据图象求出电源电动势与内阻;
(3)根据实验电路分析实验误差.
解答 解:(1)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由图甲所示电路可知,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
E=U+I(r+R0)=U+$\frac{U}{R}$(r+R0),
则$\frac{1}{U}$=$\frac{1}{E}$+$\frac{r+{R}_{0}}{E}$$\frac{1}{R}$,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b=$\frac{1}{E}$=0.35,图象斜率为:
k=$\frac{r+{R}_{0}}{E}$=$\frac{△\frac{1}{U}}{△\frac{1}{R}}$=$\frac{1.42-0.35}{0.50}$=2.14,
电源电动势为:E=$\frac{1}{b}$=$\frac{1}{0.35}$≈2.9V,电
源内阻为:r=kE-R0=2.14×2.9-5≈1.2Ω;
(3)由图甲所示电路图可知,电压表月电阻箱并联,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流过保护电阻与电源的电流大于流过电阻箱的电流,这是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故答案为:(1)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2)2.9;1.2;(3)电压表分流作用
点评 连接实物图是考试的热点,要加强训练,连接电路时,导线不交叉,并接在接线柱上.第2问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采用的是转换法,将非线性关系转换成线性,直观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定滑轮,用轻绳经过滑轮将弹簧分别与质量为m1=8kg、m2=2kg的两个物体A、B相连.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及弹簧秤、定滑轮的质量,g取10m/s2,弹簧秤的读数为( )
A. | 32N | B. | 48N | C. | 60N | D. | 80N |
1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斜面足够长,表面光滑,倾角为θ.经时间t恒力F做功80J,此后撤去恒力F,物体又经时间t回到出发点,且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若以地面为重力势能的零势能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体回到出发点时的机械能是80 J | |
B. | 在撤去力F前的瞬间,力F的功率是$\frac{2}{3}$mgvsinθ | |
C. | 撤去力F前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增加,撤去力F后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少 | |
D. | 撤去力F前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一直在增加,撤去力F后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一直在减少 |
20.图中虚线是某电场中的一簇等势线.两个带电粒子从P点均沿等势线的切线方向射入电场,粒子运动的部分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若粒子仅受电场力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两粒子的电性一定相反 | |
B. | 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 | |
C. | 粒子从P运动到a的过程中,电势能增大 | |
D. | 粒子从P运动到b的过程中,动能增大 |
17.如图是两等量异号点电荷,以两电荷连线的中点O为圆心画一半圆,在半圆上有a、b、c三点,b点在两电荷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c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 |
B. | a、c两点的电势相同 | |
C. | 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 |
D. | 将正电荷由O移到b电场力做正功 |
14.关于平抛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 |
B. | 平抛运动是匀速率曲线运动 | |
C. | 平抛运动的下落时间由初速度和高度共同决定 | |
D. | 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由物体的重力、高度和初速度共同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