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a端时,电容器中的带电液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在滑片由a向b移动的过程,理想电压表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为△U,理想电流表数变化量的绝对值为△I,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电流表示数先减小后增大,$\frac{△U}{△I}$不变 | |
B. | 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先减小后增大 | |
C. | 液滴带正电,将向上先做加速后做减速运动 | |
D. | 液滴带正电,将一直向上做加速运动 |
分析 在滑动变阻器滑动头P自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外电路电阻先增大后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分析干路电流如何变化和外电路电压的变化,即可知道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电容器C的电压等于外电压,根据外电压的变化判断电场力的变化,从而判断合力的变化,进而判断液滴的运动情况.
解答 解:A、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a向b移动的过程,外电路电阻先增大后减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先减小后增大,即电流表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E-Ir,所以$\frac{△U}{△I}=r$,不发生变化,电压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故A正确,B错误;
C、电容器两端电压即为外电路电压,刚开始液滴重力和电场力平衡,则液滴带正电,且$mg=q\frac{U}{d}$,由于U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电场力先增大后减小,但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一直向上,所以液滴一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动态分析,同时注意结合电容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对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题目,要注意掌握:“局部-整体-局部”的分析思路进行分析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关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 |
B. | 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水平方向的位移之比为1:3:5 | |
C. | 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的速度增加量相同 | |
D. | 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的加速度不断增大 |
19.用伏安法测某一电阻时,如果采用如图所示的甲电路,测量值为R1,如果采用乙电路,测量值为R2,那么R1、R2与真实值R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
A. | R1>R>R2 | B. | R1<R<R2 | C. | R>R1>R2 | D. | R<R1<R2 |
3.“嫦娥四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假设“嫦娥四号”卫星先贴近地球表面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动能为E1,再控制它进行一系列变轨后绕月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动能为E2,已知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p倍,地球半径是月球半径的q倍,“嫦娥四号”在整个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则$\frac{{E}_{1}}{{E}_{2}}$为( )
A. | $\frac{p}{q}$ | B. | $\frac{q}{p}$ | C. | pq | D. | $\frac{1}{pq}$ |
13.如图所示,S是一振源,上下做简谐振动,振幅为5cm,形成的波沿匀质弹性绳向左、右两边传播,已知振源开始是向下振动的,从此时开始计时,t=0.4s时第一次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S左侧波形没画出,则( )
A. | 此时质点Q正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 | |
B. | 振源振动的频率为$\frac{15}{4}$Hz | |
C. | 该波的波速为0.2m/s | |
D. | 图中质点P在t=0.4s时处于波谷 | |
E. | 在t=0到t=0.4s内质点Q运动的路程为20cm |
20.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均为可变电阻,平行板电容器C的极板水平放置.闭合开关S,电路达到稳定时,带电油滴悬浮在两板之间静止不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增大R1的阻值,带电油滴向下加速 | |
B. | 增大R2的阻值,带电油滴仍静止不动 | |
C. | 增大两板间的距离,电流表中的电流方向由a到b | |
D. | 将两板错开些,电流表中的电流方向由b到a |
17.每年的低温雨雪冰冻都会造成我国部分地区高压输电线严重损毁.为消除高压输电线上的凌冰,有人设计了这样的融冰思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除冰.若在正常供电时,高压线上输电电压为U,电流为I,热耗功率为P;除冰时,输电线上的热耗功率需变为16P,则除冰时(认为输电功率和输电线电阻不变)( )
A. | 输电电流为16I | B. | 输电电压为4U | C. | 输电电流为$\frac{I}{4}$ | D. | 输电电压为$\frac{U}{4}$ |
18.一颗烟花弹从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到达的最大高度为20m,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则烟花弹发射的初速度大小为( )
A. | 5m/s | B. | 10m/s | C. | 20m/s | D. | 4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