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因含NP元素的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某淡水湖泊曾连续多年蓝细菌大爆发,引发“水华”现象。为防治“水华”,沿岸城市向该湖泊引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并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对该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一个正常的湖泊群落自上而下一般可以分__________层,湖泊中的蓝细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层。

2)湖泊中不同种类生物的__________大小是决定该生物是否防治的重要依据。该湖泊水域在治理后位于水体下层的生产者光合效率明显高于治理前,其原因是__________。引入后的滤食性鱼类在该湖泊中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增长。

3)投放鱼苗3年后,以下几种生物所含能量统计结果如下表:

生物种类

藻类

浮游动物

滤食性鱼类

能量(cal·cm-2·a-1

2100

180

45

已知滤食性鱼类的食物有60%来自于藻类,40%来自于浮游动物,藻类→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藻类到滤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答案】4 表水层 种群密度 治理后水中的蓝细菌大量减少,光的穿透性增强 逻辑斯谛(或“S”形) 9%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种群的增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内容。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1)一个湖泊群落自上而下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4层;湖泊中的蓝细菌是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

2)种群密度是生物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湖泊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该生物是否防治的重要依据。该湖泊水域在治理后位于水体下层的生产者光合效率明显高于治理前,是因为治理后水中的蓝细菌大量减少,光的穿透性增强。引入后的滤食性鱼类在该湖泊中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因为滤食性鱼类在湖泊中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且可能存在天敌。

(3)分析题意可知,滤食性鱼类的食物来源自两条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藻类→滤食性鱼类;假设藻类到滤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为x,故4.5×60%÷x+4.5×40%÷10%÷10%=210,x=9%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