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有关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从内质网上脱落.若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将首先导致( )A. | 基因突变 | B. | 细胞呼吸受到影响 | ||
C. | 生物膜系统被破坏 | D. | 分泌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
分析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体和细胞膜中都含有蛋白质,而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黄曲霉毒素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解答 解:由题意分析可知,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则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内质网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无法形成成熟的、具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所以这一结果直接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致癌因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9.下列有关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可根据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检测凝胶珠的质量 | |
B. | 要将酵母细胞活化处理 | |
C. | 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凝胶珠内包埋的酵母细胞较多 | |
D. | 配制的海藻酸钠浓度是本实验的关键 |
17.通过饲养灰鼠和白鼠(基因型未知)的实验,得到结果如表,如果亲本一栏中杂交组合Ⅳ中的白色雄鼠和杂交组合Ⅱ中的灰色雌鼠交配,子代表现为( )
亲本 | 后代 | |||
杂交 | 雌 | 雄 | 灰色 | 白色 |
I | 灰色 | 白色 | 82 | 78 |
II | 灰色 | 灰色 | 118 | 39 |
Ⅲ | 白色 | 白色 | 0 | 50 |
Ⅳ | 灰色 | 白色 | 74 | 0 |
A. | 都是灰色 | B. | 都是白色 | C. | 3/4是灰色 | D. | 1/2是灰色 |
3.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对家禽和人类有很大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 | ①②③ | B. | ②④⑤ | C. | ①③④ | D. | ①② |
10.纤维素是一种多糖,下列生物中能找到该物质的是( )
A. | 蛔虫 | B. | 草履虫 | C. | 狗尾草 | D. | 竹节虫 |
20.如图为某动物生殖器官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属于减数分裂,乙属于有丝分裂 | |
B. | 该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 |
C. | 甲细胞的亲代细胞基因型一定是AaBb | |
D. | 乙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依次是8、0、8 |
7.如图为利用纯和高杆(D)抗病(E)水稻和纯合矮秆(d)易感染病(e)水稻快速培育优良品种纯合矮秆抗病水稻(ddEE)的示意图,下列有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 获得无籽蕃茄所用原理与④过程相同 | |
B. | ②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 |
C. | ③过程获得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就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 |
D. | 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
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催化的专一性时,不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 |
B. | 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 |
C. | 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 |
D. | 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
5.水稻白叶枯病病菌可使水稻叶片形成病斑导致水稻减产.研究者将野生稻中找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转入水稻植株中,培育出抗白叶枯病水稻,对其白叶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
(1)将基因X与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感病水稻,获得T0代植株.
(2)用无菌水稀释白叶枯病菌液,接种于T0代植株,以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M)作为抗病反应参数,以接种白叶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作为感病对照,筛选抗病植株.
(3)选T0代植株中M为1%,PCR鉴定基因X为阳性的植株种植,收获自交(填“自交”、“杂交”或“测交”)种子种植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病及分子鉴定,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注:15%为抗感界限)
据表分析,T1代的抗病性状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说明T0代植株为(转基因)杂合子.最早在T2代能够选择到稳定遗传的抗病植株.
(4)T1代某一植株表现为感病,但PCR检测为阳性,最可能的原因是插入的基因X不表达(或“低表达”、“突变”)造成的.
(5)研究人员发现有一转基因水稻植株自交后代的统计结果中,抗白叶枯病植株:不抗白枯叶病植株=15:1,检测其转入的基因X功能正常,推测转入了两个抗性基因,且两个抗性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将基因X与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感病水稻,获得T0代植株.
(2)用无菌水稀释白叶枯病菌液,接种于T0代植株,以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M)作为抗病反应参数,以接种白叶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作为感病对照,筛选抗病植株.
(3)选T0代植株中M为1%,PCR鉴定基因X为阳性的植株种植,收获自交(填“自交”、“杂交”或“测交”)种子种植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病及分子鉴定,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注:15%为抗感界限)
百分率(M) | 株数 | PCR鉴定结果 |
>15% | 11 | 阴性 |
15~10% | 0 | - |
<10% | 34 | 阳性 |
(4)T1代某一植株表现为感病,但PCR检测为阳性,最可能的原因是插入的基因X不表达(或“低表达”、“突变”)造成的.
(5)研究人员发现有一转基因水稻植株自交后代的统计结果中,抗白叶枯病植株:不抗白枯叶病植株=15:1,检测其转入的基因X功能正常,推测转入了两个抗性基因,且两个抗性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