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水稻白叶枯病病菌可使水稻叶片形成病斑导致水稻减产.研究者将野生稻中找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转入水稻植株中,培育出抗白叶枯病水稻,对其白叶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
(1)将基因X与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感病水稻,获得T0代植株.
(2)用无菌水稀释白叶枯病菌液,接种于T0代植株,以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M)作为抗病反应参数,以接种白叶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作为感病对照,筛选抗病植株.
(3)选T0代植株中M为1%,PCR鉴定基因X为阳性的植株种植,收获自交(填“自交”、“杂交”或“测交”)种子种植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病及分子鉴定,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注:15%为抗感界限)
百分率(M)株数PCR鉴定结果
>15%11阴性
15~10%0-
<10%34阳性
据表分析,T1代的抗病性状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说明T0代植株为(转基因)杂合子.最早在T2代能够选择到稳定遗传的抗病植株.
(4)T1代某一植株表现为感病,但PCR检测为阳性,最可能的原因是插入的基因X不表达(或“低表达”、“突变”)造成的.
(5)研究人员发现有一转基因水稻植株自交后代的统计结果中,抗白叶枯病植株:不抗白枯叶病植株=15:1,检测其转入的基因X功能正常,推测转入了两个抗性基因,且两个抗性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分析 根据基因工程的操作,是将一个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因此可以用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表示转基因植物.
而Aa基因型的个体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即会出现3(1AA、2Aa):1(aa)的分离比.
15:1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分离比的变式,因此表明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解答 解:(1)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可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要稀释白叶枯病菌液,防止杂菌污染,必须使用无菌水;由于白叶枯病病菌可使水稻叶片形成病斑,因此可以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M)作为抗病反应参数,对照组应该用接种白叶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才能证明植株的抗病性状.
(3)根据表格中T1代表现型比例可知,阳性(抗感):隐性=3:1,这是杂合子自交的结果.因此说明亲代即T0代为杂合子,T0代自交产生的T1代出现性状分离.由于T1代不一定为纯合子(AA或Aa),故需要自交得到的T2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即为纯合子.
(4)由于PCR检测为阳性,说明目的基因已经导入,而植株表现为感病,最可能的原因是目的基因未表达,或表达程度低,或者发生基因突变.
(5)由于转基因水稻植株自交后代的统计结果中,抗白叶枯病植株:不抗白枯叶病植株=15:1,该比例是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结果的变式,即9:3:3:1的变式,说明抗白病和不抗白叶病这对相对性状是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基因表达载体(或“重组DNA”)
(2)无菌水   病斑面积     接种白叶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
(3)自交     性状分离    (转基因)杂合子       T2
(4)不表达(或“低表达”、“突变”)   
(5)非同源染色体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以及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明确具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相当于杂合子,因此不能稳定遗传;考生还要能够灵活运用3:1和9:3:3:1的分离比解决相关问题,并明确遗传定律的实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根据有关材料作答.
植物种类光补偿点(klx)光饱和点(klx)
a1~230~80
b0.2~0.350~80
c0.5~1.520~50
d0.1~0.25~10
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该点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a~d4种植物的单个植株在自然CO2浓度及最适温度下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如下表.
(1)植物细胞产生CO2的具体部位是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利用CO2的具体部位是叶绿体基质.
(2)光照强度为0.4klx时,表格中a、c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多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
(3)仅考虑温度和CO2含量的影响,在温度较高,CO2较少的密闭温室中,植物的光补偿点较高.大田玉米群体的光饱和点比单株玉米的光饱和点要高,主要原因是植株间存在遮光现象(CO2浓度增加).
Ⅱ.科学家在黑暗时把叶绿体基粒放在pH=4的溶液中,让基粒类囊体膜腔的pH值下降至4,然后将基粒移入pH=8并含有ADP和Pi的缓冲溶液中(如图).一段时间后,有ATP产生.
(4)为获取叶绿体,先要破碎叶肉细胞,再用差速离心法分离.
(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基粒类囊体合成ATP的原因是膜内外存在H+梯度(H+浓度差).据此推测,叶绿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ATP的过程中,光能的作用是使水分解产生H+,使类囊体膜内外之间产生H+梯度(H+浓度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