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C3和C5浓度的变化情况,该植物在I阶段处于适宜环境条件 下,II阶段是某个环境条件降低引起的瞬时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I阶段在类襄体膜上进行,II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B. 图中II阶段的变化很可能是降低光照强度引起的

C. 图中物质甲转变成乙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

D. 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时,所需最小光照强度II阶段的比I阶段低

【答案】D

【解析】

光合作用过程:

题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C3C5浓度的变化情况,因此两个阶段均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当光照强度降低,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H]ATP减少,导致C3的还原减少,而C5CO2反应生成的C3不变,因此C3含量上升,C5下降。当CO2浓度降低,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H]ATP不变,C5CO2反应生成的C3减少,导致C5的消耗减少,而C3的还原继续进行,因此C3含量下降,C5上升。所以,图中II阶段的变化很可能是降低光照强度和降低CO2浓度引起的,B错误;图中物质甲可能是C3C5。若甲是C3,则乙是C5,甲转变成乙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NADPH。若甲是C5,则乙是C3,甲转变成乙需要CO2C错误;由题意可知,发生改变的是CO2浓度降低,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时,II阶段所需的光照强度比I阶段低,D正确。故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研究发现,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_合成受阻所致。

(2)测序发现,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突变,导致H蛋白异常。科研人员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叶片蛋白,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H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

①对比图1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内含子序列,可知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的碱基对改变是______,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2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突变体的改变是______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①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填“野生型”或“H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图中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

b.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可作为H蛋白抗体与抗原阳性反应的对照

c.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③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