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
A. 运动语言中枢 B. 躯体运动中枢 C. 听觉语言中枢 D. 视觉语言中枢
【答案】A
【解析】
略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血球计数板(1×1×0.1mm3)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_个/mL。
(2)图表示某种野兔迁入适宜环境后随时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图中___________曲线代表的是该种群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若在其增长速率最快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第二次捕获10只带有标记,30只无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_只,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被鼬捕食,标记不影响兔被捕食)。据推算,实际的环境容纳量值___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3)群落中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若调査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一年内,种群数量每月增加m%,根据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月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月数,λ表示增长倍数,起始数量为N0),第11个月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
(4)下图1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Ⅰ、Ⅱ、Ⅲ代表三个营养级,能量单位为J/cm2·a),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
图1中用于Ⅱ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图2中C、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
【题目】如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图,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③处释放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B. 甲代表的物质为丙酮酸、乙代表NADH
C. ②中的生理过程需要H2O参与
D. 用18O标记C6H12O6,产物H2O不能检测到放射性
【题目】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 ②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⑦ D. ③⑤⑥⑧⑨
【题目】某科研小组对萝卜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研究,研究者将新鲜的萝卜磨碎,过滤制得提取液后,做了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甲实验分两组进行,除了分别加入图甲所示的两种溶液外, 还需加入____________溶液;甲图结果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实验中A、B表示不同实验温度,但图中显示A、B两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pH均为7,这一结果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显示,当pH≤2或pH≥11时过氧化氢的含量保持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在进行不同的酶活性的测定时,可根据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_________或_________来表示酶活性。
【题目】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下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
【题目】如图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 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等与②有密切的关系
C. 大多数②可以运动
D. 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题目】人的周期性偏头痛(M)对正常人(m)是显性,如果两个患病亲本都是杂合体,那么他们的孩子中,出现偏头痛的几率是( )
A. 25%B. 50%C. 75%D. 100%
A. ②③①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③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