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甲、乙两种有机物的最简式均为CH2O.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 | 甲乙互为同系物 | |
B. | 甲乙互为同分异构体 | |
C. | 等物质的量的甲、乙完全燃烧所耗O2的物质的量相等 | |
D. | 甲、乙分别充分燃烧,产生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1 |
3.甲、乙、丙三种物质是合成聚酯玻璃钢的基本原料,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甲物质可以在引发剂作用下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
B. | 甲、乙、丙三种物质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 |
C. | 丙物质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
D. | 1mol乙物质可与2mol钠完全反应生成1mol氢气 |
2.已知甲醛(HCHO)分子中的4个原子是共平面的.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
A. | 苯乙烯 | B. | 苯甲酸 | C. | 苯甲醛 | D. | 苯乙酮 |
1.分子式为C5H120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 | 8种 | B. | 7种 | C. | 6种 | D. | 5种 |
2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混合物 | 试剂 | 分离方法 | |
A | 淀粉(氯化钠) | 蒸馏水 | 渗析 |
B | 乙醇(乙酸) | 生石灰 | 分液 |
C | 苯(苯酚) | 溴水 | 过滤 |
D | 乙酸乙酯(乙酸) | NaOH溶液 | 蒸馏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9.下列有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烷的取代反应试验:取一支大试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约为1:4的甲烷与氯气,用橡皮塞塞好管口,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 | |
B. | 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将过量的乙烯通入盛有溴水的试管中,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 | |
C. |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既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又可以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 |
D. | 新制Cu(OH)2悬浊液的配置:在试管中加入2mLCuSO4溶液,滴加5%NaOH溶液4~5滴,然后混合均匀 |
18.有机物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叙述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 | 苯酚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 | |
B. | 甲苯能够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苯不能 | |
C. | 相等物质的量的甘油和乙醇分别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甘油产生的H2多 | |
D. | 在催化剂作用下苯能与液溴反应,而苯酚与溴水反应不需要催化剂 |
17.下列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A. | CH3CH=CH2+Br2$\stackrel{CCI_{4}}{→}$CH3CHBrCH2Br | |
B. | CH3CH2OH$→_{△}^{浓H_{2}SO_{4}}$CH2=CH2+H2O | |
C. | CH3CH2OH+Na→CH3CH2ONa+H2↑ | |
D. | C6H6+HNO3$→_{△}^{浓H_{2}SO_{4}}$C6H5NO2+H2O |
16.下列关于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0 168051 168059 168065 168069 168075 168077 168081 168087 168089 168095 168101 168105 168107 168111 168117 168119 168125 168129 168131 168135 168137 168141 168143 168145 168146 168147 168149 168150 168151 168153 168155 168159 168161 168165 168167 168171 168177 168179 168185 168189 168191 168195 168201 168207 168209 168215 168219 168221 168227 168231 168237 168245 203614
A. | 同分异构体因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一定差别很大 | |
B. | 具有相同通式的有机物不一定互为同系物 | |
C. | 两个相邻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一定相差14 | |
D. | 同分异构体不可能互为同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