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已检验)。4、5、6是蘸有相应溶液的白纸,U型管上方插入填充有1.淀粉碘化钾溶液;2.NaBr溶液的两团棉花,两头带有弹簧夹的玻璃管:
实验过程:
Ⅰ. 关闭弹簧夹b,打开仪器a,滴加浓盐酸。
Ⅱ. 当4、5、6白纸发生颜色变化后,打开弹簧夹b。
Ⅲ. 当玻璃管中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团变成红棕色后关闭弹簧夹b。
Ⅳ.……
(1)仪器a是_______________;
(2)U型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3)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液漏斗 白纸5变成黄色(白纸4变蓝) 取下玻璃管,加热2处,棉花团1变蓝 反应生成溴单质,防止氯气干扰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
(1)根据装置图分析仪器a的名称;
(2)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与浓盐酸反应生成黄绿色的气体是氯气;
(3)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氯气能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碘单质能使淀粉溶液呈蓝色;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应使2中生成的溴挥发到蘸有淀粉碘化钾溶液的棉花团1上;
(5)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
(6)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1)根据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是双原子分子,氯原子与氯原子之间共用1对电子,氯气的电子式是;
(3)氯气能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白纸4变蓝(或白纸5变黄);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应使2中生成的溴挥发到蘸有淀粉碘化钾溶液的棉花团1上,过程Ⅳ的操作是取下玻璃管,加热2处,现象是棉花团1变蓝;
(5)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2中溶液变为红棕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弹簧夹b,否则氯气过量;
(6)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题目】下表为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些元素的有关数据:
元素性质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原子半径(10-10m) | 1.86 | 1.52 | 0.66 | 0.53 | 0.77 | 1.10 | 0.99 | 2.31 | 0.70 |
最高价态 | +1 | +1 | —— | +1 | +4 | +5 | +7 | +1 | +5 |
最低价态 | —— | —— | -2 | -1 | -4 | -3 | -1 | —— | -3 |
试回答下列问题:(用对应具体符号或名称表示)
(1)以上9种元素的原子中,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名称),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 ;
(2)③与④可分别形成10电子和18电子的分子,写出该18电子分子转化成10电子分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反应)。
(3)某元素R的原子半径为1.04×10-10m,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
(4)①、③、⑦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其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5)下列事实能说明元素⑦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________。
a.元素⑦形成的单质比硫元素形成的单质的熔点低
b.元素⑦和硫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c.元素⑦的单质通入到H2S的溶液中出现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