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1mL0.2mol/L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mol/L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FeCl3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 | 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Mg(OH)2>Fe(OH)3 |
B | 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已知浓度的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 | 滴定其中NaOH含量 |
C | 两种一元碱溶液X和Y(X的pH比Y大l),分别加水稀释l00倍后,pH相等 | 证明稀释前c(X)=10c(Y) |
D |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F与HCl溶液的pH,后者较小 | 证明非金属性Cl>F |
B
解析试题分析:A、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后氢氧化钠是过量的,因此再滴加氯化铁溶液一定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得出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铁的溶解度相对大小,A不正确;B、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因此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已知浓度的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是碳酸钡不反应,可以测量出氢氧化钠的含量,B正确;C、两种一元碱溶液X和Y(X的pH比Y大l),分别加水稀释l00倍后,pH相等,这说明两种碱不能同时是强碱,其中Y一定是弱碱,因此不能确定两种碱的浓度关系,C不正确;D、非金属性强弱与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无关系,因此根据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F与HCl溶液的pH,后者较小不能得出非金属性Cl>F,D不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
B.使温度都升高20℃后,两溶液的pH均不变 |
C.加水稀释2倍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
D.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
pH=1的两种一元酸HX与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体积分别为V1和V2。若V1>V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酸的浓度大小c(HX)<c(HY) |
B.等浓度时HX溶液的酸性比HY溶液的酸性弱 |
C.HX可能是强酸 |
D.将两种一元酸均稀释100倍,稀释后两溶液的pH均为3 |
下表是在相同温度下三种酸的一些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酸 | HX | HY | HZ | ||
浓度(mol/L) | 0.12 | 0.2 | 0.9 | 1 | 1 |
电离度 | 0.25 | 0.2 | 0.1 | 0.3 | 0.5 |
电离常数 | K1 | K2 | K3 | K4 | K5 |
A.在相同温度,从HX的数据可以说明:弱电解质溶液,浓度越低,电离度越大,且K1>K2>K3=0.01
B.室温时,若在NaZ溶液中加水,则c(Z-)/ [c(HZ)? c(OH-)]的比值变小,若加少量盐酸,则比值变大
C.等物质的量的NaX、NaY和NaZ的混合,c(X-)+c(Y-)-2c(Z-)=2c(HZ)-c(HX)-c(HY),且c(Z-)<c(Y-)<c(X-)
D.在相同温度下,K5>K4>K3
AgCl(s)Ag+(aq) + Cl-(aq),平衡时,Ksp =C(Ag+ )·C(Cl-) ,过量氯化银分别投入①100 mL水 ②24 mL 0.1 mol·L-1NaCl ③10 mL 0.1 mol·L-1MgCl2 ④30 mL 0.1 mol·L-1AgNO3溶液中,溶液中C(Ag+)由大到小顺序为
A.③①②④ | B.④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④③②① |
对于常温下pH为1的硝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溶液lmL稀释至100mL后,pH等于3 |
B.向pH为1的硝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为13的氨水恰好完全中和 |
C.该溶液中硝酸电离出的c(H+)与水电离出的c(H+)之比值为1×。 |
D.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是pH为3的硝酸中水电离出的c(H+)的100倍 |
H2S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2SH++HS– 和HS–H++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水,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 |
B.通入过量SO2气体,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值增大 |
C.滴加新制氯水,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值减小 |
D.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忽略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 |
已知:Ksp(AgCl)=1.8×10-10,Ksp(AgI)=1.5×10-16,Ksp(Ag2CrO4)=2.0×10-12
则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AgCl>AgI>Ag2CrO4 | B.AgCl>Ag2CrO4>AgI |
C.Ag2CrO4>AgCl>AgI | D.Ag2CrO4>AgI>AgCl |
下列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后,能得到该溶质固体的是( )
A.Fe2(SO4)3 | B.KHCO3 | C.AlCl3 | D.NH4N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