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硫和钙的相关化合物在化工、医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Ca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是________,该能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____。元素Ca和S相比,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2)钙元素的焰色反应呈砖红色,其中红色对应的辐射与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对应颜色的辐射波长,较短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3)H2S和H2O分子构型都为V形,中心原子的杂化形式都是______,但H2O分子键角大于H2S分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钙元素和锰元素属于同一周期,且核外最外层电子构型相同,但金属钙的熔点、沸点等都比金属锰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Ca、Mn、Mg的氧化物和硫化物都具是NaCl型结构的离子晶体,其中阴离子采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方式,X射线衍射实验测得它们的晶胞参数如下表:
氧化物晶体 | CaO | MnO | MgO |
a/nm | 0.421 | 0.444 | 0.480 |
硫化物晶体 | MgS | MnS | CaS |
a/nm | 0.520 | 0.520 | 0.568 |
由表可知:r(S2-)____r(O2-)(填“>”或“<”),r(Mg2+)、r(Ca2+)、r(Mn2+)由大到小的的顺序是__________,r(S2-)为_____nm,r(Ca2+)为_____nm。
【答案】 N 18 S K sp3杂化 O元素电负性大于S元素,分子中O-H键电子对的电子云更偏向中心O原子,使斥力增大,键角增大 钙的原子半径较大且价电子数较少,金属键较弱 > r(Ca2+)>r(Mn2+)>r(Mg2+) 0.184 0.100
【解析】Ca是20号元素,核外有4个电子层,核外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是N,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电子,第一电离能S>Mg>Ca,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S故答案: N 18 S。
(2)钙元素的焰色反应呈砖红色,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呈紫色,紫色的辐射波长比红色短,故答案:K。
(3)H2S和H2O分子构型都为V形,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数目都是4,都采用SP3杂化,O元素的电负性大于S,分子中O-H键电子对的电子中心氧原子,使斥力增大,导致H2O分子键角大于H2S分子。答案:sp3杂化 O元素电负性大于S元素,分子中O-H键电子对的电子云更偏向中心O原子,使斥力增大,键角增大 。
(4)钙的原子半径较大且价电子数较少,金属键较弱,使得金属钙的熔点,沸点等都比金属锰低,故钙的原子半径较大且价电子数较少,金属键较弱。
(5)由表可知,相同金属的晶胞参数中,氧化物的都小于硫化物的,因此:r(S2-)>r(O2-),根据不同金属氧化物的晶胞参数r(Mg2+)、r(Ca2+)、r(Mn2+)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Ca2+)>r(Mn2+)>r(Mg2+),因为S2-是面心立方最紧密堆积方式,面对角线是S2-半径的4倍,即4r=0.520 r=0.184 nm;硫化钙属于氯化钠结构,根据晶胞的结构,晶胞参数= (Ca2+)==0.100 nm 答案:r(Ca2+)>r(Mn2+)>r(Mg2+) 0.184 0.100
【题目】某实验小组欲制取氧化铜并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制取氧化铜
①称取2 gCuSO4·5H2O研细后倒入烧杯,加10 mL蒸馏水溶解;
②向上述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然后将所得混合物转移到蒸发皿,加热至沉淀全部变为黑色;
③将步骤②所得混合物过滤、洗涤,晾干后研细备用。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③中研磨固体所用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洗涤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并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进行比较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25 mL气体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 KClO3质量 | 其它物质质量 | 待测数据 |
④ | 1.2g | 无其他物质 | |
⑤ | 1.2g | CuO 0.5g | |
⑥ | 1.2g | MnO2 0.5g |
回答下列问题:
(3)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指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实验⑤中干燥管内收集的气体是O2,可待气体收集结束后,用弹簧夹夹住B中乳胶管,拔去干燥管上单孔橡皮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探究CuO在实验⑤中是否起催化作用,需补做如下实验(无需写出具体操作):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uO的化学性质有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