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答案】D
【解析】
A. 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等于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a点所示的溶液pH小于7,稀盐酸没有完全反应,含有的溶质是HCl和NaCl,A项错误;
B.b点所示的溶液pH等于7,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B项错误;
C.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NaOH过量,C项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氯化钠,氯化钠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都含有Na+、Cl-,D项正确;
答案选D。
【题目】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转化为Cr3+。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在25 ℃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 编号 | 初始 pH | 废水样品 体积/mL | 草酸溶液 体积/mL | 蒸馏水 体积/mL |
① | 4 | 60 | 10 | 30 |
② | 5 | 60 | 10 | 30 |
③ | 5 | 60 | _________ | _________ |
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7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上述反应后草酸被氧化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____________mol·L-1·min-1(用代数式表示)。
(4)该课题组对铁明矾[Al2Fe(SO4)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
_____________ |
(6)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0.5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___、_____。
(7)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用品 | 溶液温度 | 中和热 | |||
t1 | t2 | ΔH | |||
① |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 50 mL 0.5 mol·L-1 HCl溶液 | 20 ℃ | 23.3 ℃ | |
② | 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 | 50 mL 0.5 mol·L-1 HCl溶液 | 20 ℃ | 23.5 ℃ |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 g·cm-3。计算完成上表中的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____(填“有”或“无”)影响;若用醋酸代替HCl做实验,对测定结果ΔH____(填“偏大”或“偏小”无影响)。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A | 向盛有漂白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 | 产生黄绿色气体 |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
B | 向SO2 水溶液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振荡 | 出现白色沉淀 | 此沉淀是BaSO3 |
C | 使装有NO2 气体的密闭容器减小体积 | 气体颜色先变深而后变浅 | 气体颜色变浅的原因是2NO2 =N2O4 正向移动 |
D | 先向2mL0.1mol/LNa2S 溶液中滴入几滴0.1mol/LZnSO4 溶液,再加入几滴CuSO4溶液 |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又有黑色沉淀生成 | 溶度积Ksp:ZnS>CuS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