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浓盐酸与氯酸钾固体反应制氯气时,发现所得气体颜色偏深,经分析该气体主要含有Cl2和ClO2两种气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如图所示装置分离制得的混合气体,并测定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Ⅰ.查阅资料:
常温下二氧化氯为黄绿色气体,其熔点为-59.5℃,沸点为11.0℃,能溶于水,不溶于浓硫酸、四氯化碳,有强氧化性,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其中一种为 NaClO3。
Ⅱ.制备与分离:
(1)实验加药品前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
(2)装置C、E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3)F中ClO2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Ⅲ.测量与计算:
反应结束后,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 2.0g和 14 .2g,将D中的液体溶于水,配成2.5 L溶液,取 25.00 mL该溶液,调节试样的pH﹤2.0 ,加入足量的 KI晶体,振荡后,静置片刻;加入指示剂X ,用 0.200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25.00 mL 。(己知: 2ClO2+8H++10I-===5I2+2Cl-+4H2O;2Na2S2O3+I2===Na2S4O6 +2NaI )
(4)指示剂X为_____,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5)原装置收集到的ClO2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Ⅳ.结论:
(6)浓盐酸与氯酸钾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Cl2 安全瓶防倒吸 2ClO2 + 2OH- === ClO3-+ ClO2- + 2H2O 淀粉溶液 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蓝色 0.1mol 3KClO3 +10HCl===2ClO2↑+ 4Cl2↑+ 3KCl + 5H2O
【解析】
实验目的有二:①分离Cl2和ClO2混合气体,②测定Cl2和ClO2的物质的量之比。紧扣①思考装置的作用和所需实验操作,紧扣②中测定原理判断使用的指示剂和终点现象。最后由定量结果写出符合题意的化学方程式。
(1)制备气体的实验步骤通常是:连接仪器组成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试剂等等。故加药品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2)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和题中信息,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二氧化氯不溶于四氯化碳、较易液化,从而可实现它们的分离。装置C的作用是溶解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氯气,装置D可使二氧化氯冷凝成液体,装置E作为安全瓶能防止F中溶液倒吸至D中。
(3)F中NaOH溶液能吸收氯气、二氧化氯,防止污染空气。因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数相等,ClO2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其中一种为 NaClO3,另一种只能是NaClO2,其离子方程式为2ClO2 + 2OH-=ClO3-+ ClO2- + 2H2O。
(4)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含I2溶液时,使用淀粉做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蓝色。
(5)由已知离子方程式得2ClO2~5I2~10Na2S2O3,则 25.00 mL溶液中,n(ClO2)=n(Na2S2O3)/5=0.200mol/L ×25.00×10-3L/5=1.00×10-3mol,2.5L溶液(装置D收集到的ClO2)中n(ClO2)=0.100mol。装置C增重14.2g为氯气,即n(Cl2)=0.200mol。故装置A中生成ClO2、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化学方程式为3KClO3 +10HCl===2ClO2↑+ 4Cl2↑+ 3KCl + 5H2O。
【题目】I.25℃时,若体积为Va、pH=a的某一元强酸溶液与体积为Vb、pH=b的某一元强碱溶液混合,恰好中和。请回答:
①若a+b=12,则Va:Vb=________;
②若Va<Vb和a=0.5b,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II.电子工业中,可用FeCl3溶液作为印刷电路铜板蚀刻液。某探究小组设计如下线路处理废液和资源回收:
请回答:
(1)用足量的FeCl3溶液蚀刻铜板后的废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加入H2O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Cu(OH) 2 | Fe(OH) 2 | Fe(OH) 3 | |
开始沉淀时 | 4.7 | 7.0 | 1.9 |
沉淀完全时 | 6.7 | 9.0 | 3.2 |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调节pH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
(4)若要除去酸性MgCl2溶液中的FeCl3,则可以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NaOH B.Mg(OH)2 C.MgCO3 D. NH3H2O